还是多觉察,多了解多核对吧。去了解对方情绪的起因,去看看自己是否在“双标”,是否“先入为主,断章取义”了?

20200617  周三

*孩子本想和我说件事。他开口刚开始说,老妈在厨房叫我拿个东西,我应声回应了老妈一句,跑去拿了。

孩子跟着我从客厅到厨房,又从厨房到客厅,边跟着我边接着说。

我刚坐下,电话又响了,我摸过手机,低头划拉翻看着信息,回了回微信。

孩子问,“是吧?妈,你说是吧”。

我嗯嗯的含糊道,“是呀,是吧。”其实孩子说了半天,中间我起身转一圈又坐下,回应过老妈,回复过信息,还溜神想想别的事,也就听了个大概,还没理清孩子说的重点,没意识到孩子想表达的是什么。听见孩子问我,就赶忙装着很在意似的,马上应声。

孩子突然拔高了声音,“是什么是?!”然后,猛地转身回房间,随手把门啪的关上了。

*老妈从厨房出来,恰好看到的是这一幕。

她看到的是我神色懵圈,有点尴尬的表情。

她看到的是孩子不耐烦,冲我大声嚷,关门摔门的场景。

老妈一是本能的出于对我的心疼(在妈妈眼里,孩子多大了也是孩子,不能受别人的委屈,不能被别人惹难受了)

二来是主观的认为,孩子青春期,脾气大,不教导教导不行,否则以后就没有规矩,害怕他在外做人做事因为脾气大而做不好,受影响。

于是,老妈的第一反应是,推开孩子的门,数落孩子,“你干啥呢?有话不能好好跟你妈说。动不动就发脾气,不高兴就关门,你有点礼貌没有?!”

孩子估计正在情绪里,被姥姥这么一说,又是委屈又是火大,“我好好说,我好好说你们听么?!你们是不是觉得我说的话都是废话,都是没用的话!我关门没礼貌,我妈在我说话时,不用心听,一会儿干这一会儿干那,还扣手机,就有礼貌了?!”

“哼!”孩子越说越气,“姥姥,你都不了解事情,你就知道说我不对,你就向着我妈。你们大人做啥都没错,都可以。你们说话我要是不好好听,就是不对就是错。你们是“双标”,严重双标!”。

老妈被孩子怼的没词了。

我已经有了觉察,意识到刚才孩子给我说话时我的态度做法的确是欠妥,所以,我没有被孩子的情绪带走。并且,听了孩子对姥姥说的话,我反倒有了感触。

*之前,用孩子的话说,我们家是“四个对一个”,“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盯着我,都可以说我。”所以,孩子感受到的是大家都在对他“挑不足,找毛病”,他听到的指责唠叨多,他的情绪相对比较压抑和烦躁,比较低价值感,不自信,内心有些脆弱(怕不好,怕被指责)和少力量。

如今,孩子越来越敢于说出他的想法,他的不满,他的委屈等情绪,哪怕是以“发脾气”的形式来表达。这也说明,孩子内心有了力量,有了表达自己,有了为自己辩解和对与“权威”抗的力量。

再一个,孩子说的没错,姥姥并没有看到和了解事情的全貌,并没有看到我是如何对待孩子的说话的,仅仅凭借她看到的那一幕场景,就认为孩子的脾气大,没规矩没礼貌,的确是不够客观。

而且,我们很多时候,真的是“双标”,自己这样做可以,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别人这样做就不对,就得被指责被说教。(尤其是对孩子)。

*我走上前,对孩子说,“刚才是我没有好好听你说话,没有在意和重视你的感受。换成我这样被对待,我也会有脾气,有委屈的。”

本来还是耸着双肩“战斗”姿态的孩子,听了我这话,长出一口气,“算了算了,你们就这样,懒得和你们理论了”。孩子转身,这回,没有关门。

*想起有一次忘了在哪看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脾气急,不是没耐心,不是故意要愤怒发脾气,而是感受到没有被温暖的对待,没有被期待的在意和重视。我们只是不知觉的用“脾气,情绪”来表达我们被忽略了,来提醒对方,“请你看看我,重视我”!

而且,今天孩子的话,还提醒了我,很多时候,我们不仅“双标”,还容易“断章取义”,不了解全貌和核对,就凭某个场景,状态,片段…就扣帽子,下结论,做出反应了。

提醒自己,以后还是多觉察,多了解多核对吧。去了解对方情绪的起因,去看看自己是否在“双标”,是否“先入为主,断章取义”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是多觉察,多了解多核对吧。去了解对方情绪的起因,去看看自己是否在“双标”,是否“先入为主,断章取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