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不知道给孩子选什么书?一起和孩子读这套中国历史吧

文|弥小木

何帆的《变量4》一书中,提到了“新型确定性年代”,其中一个是看懂趋势,另一个看懂政策。看懂趋势,在育儿这件事上,能缓解不少的焦虑。

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张华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T型少年,是面向未来的人才类型。

张华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因为孩子的教育,而改行进入了与孩子教育相关的行业。如何培训T型少年?张华给了三个意见:

广读书

感受美

多实践

孩子从小对各种题材的书籍,比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等都要多翻多看。在成长的过程中,练习美的感受力,有机会多实践,多角度多方面提升孩子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无论哪一个,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离不开家长的引导。

拿阅读这件事来说,每个人对阅读会有自己的偏好,像我家老大,她偏爱读幻想文学作品,科普、历史的书籍,除非内容吸引人,不然,她不太会主动去看相关的书籍。为了能让她“广阅读”,我会往家搬回一些有趣的科学、历史书籍。

好的历史书籍,能激发孩子兴趣的历史书籍。前段时间给孩子入的《BBC世界历史奇妙之旅》,孩子大呼好看。世界历史要了解,我们的中国历史更是不能少。关于历史的书,我家老大看得最多的是历史人物故事,看的是零散的,并没有建立系统的知识。因而,既有趣又能帮助孩子建立系统中国历史的书籍,我时刻关注着。看到《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很惊喜,这套书的内容安排,很符合我家孩子强大的好奇心,它就是我要给孩子找的书。

果然,这套《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到家后,俩孩子迫不及待就打开了。

用场景化,走出学历史的困境

朋友的孩子,上初中之后,因为觉得历史知识枯燥,对历史不感兴趣,学起来很吃力。经济学博士,同时也是两个孩子妈妈的郝景芳,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里,提到文科思维的核心是“感受力”。

而“感受力”,不会凭空产生。之前听一位博主分享做图片的经验,图片拍得很好看,除了练习怎么拍照之外,她最大的优势,在于对美的天然感受力。这种“感受力”,是别人一时半会也学不了的。

“感受力”的培养与提升,在生活中。郝景芳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里,分享了这样一段话:

想让孩子文科好,比起闷头做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里去交谈、去感受情感。可以说,增强感受力,是文科的“视唱练耳”。

具体到家庭生活中,通过阅读,提高孩子的感受力,对家长来说,是比较好操作的一个方式。比如这套《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场景化”。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共8册,每一册都用手绘大图的形式,来还原历史场景。在场景化的图片中,让孩子“感受”历史。

相较于文字,图片是最开始能吸引孩子阅读的。哪怕我们大人,能翻开一本书,有时也仅仅是被图片吸引。用图片吸引孩子,也算是让孩子阅读不同领域书籍的一个方式。我家两个孩子都是书迷,对于他们不太看的书籍,我自己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各种有趣的书,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里的手绘图片,每一幅内容都很丰富。在每一幅图片里,都有隐藏的细节,等待孩子去发觉。相信我,在书中发现细节,是孩子们很喜欢玩的一件事。《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里的图片,是“致力于通过手绘方式为读者带来'革命性阅读体验'”的臾知文化手绘组所画,他们是曾多年从事纪录片的插画师团队。

通过充满细节的图片,让孩子感受历史的场景。同时,看好的、具有美感的图片,就已经是在提升孩子的“美商”了。“感受美”,提高“美商”,也是T型少年要具备的能力之一。法国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中分享,让孩子学会观察一幅画的技巧是:要放慢脚步,用心体会、感受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里的每一幅图片,都值得孩子们放慢脚步,细心感受。孩子对历史书籍不感兴趣?试试看《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看《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里的场景化图片,带领孩子感受历史场景,顺便提升孩子对美的感知。

用场景化,帮助孩子走进中国历史的世界。

会问“为什么”,学历史的好方法

前段时间,看了日本的永野裕之写的关于如何学习数学的4本书。如何学好数学?永野裕之提到“会问为什么,是学好数学的唯一资质。”

其实,这句话放在任何一门学科都适用。曾有一位力学博士,对育儿知识有了兴趣。他通过不停地对一本经典育儿书问“为什么”去学习,啃完那本书,他就去和专家分享育儿的事情了,并且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博士对知识的吸收,他的高智商是一方面,却也离不开会问“为什么”这一简单的学习方法。

郝景芳说:“学习本质上就是一场探索。”问“为什么”是学习探索的开始,也是一个人成长离不开的工具。在信息化时代,会主动思考的人并不多,会问“为什么”,似乎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具备的思维能力。具体到读历史书籍,更是读历史人物故事,去思考“为什么”?怕是很少有孩子会这样做。

何帆在《变量》中分享过,考虑子女教育的终局问题时,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具备的6大能力之一。发现问题的起点,不就是会问“为什么”吗?会问“为什么”,是孩子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孩子具备思维能力?郝景芳,在《孩子,愿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里,分享了5个步骤:

1.多观察

2.提问

3.平等对话

4.带入情境

5.分析引导

这5个步骤,在《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这套书里,都有很好的应用。看场景化图片时,孩子就已经在观察。怎么观察?观察什么?读图也是有技巧的。没有技巧?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去观察一幅图片?没关系,《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在每一幅图画的四边,都附带了问题。这些问题,能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图片中找答案。

比如看“半坡文化”引导孩子看图片的问题是:

有一只嘴馋的小狗正试图偷吃挂着的鱼干,它会被发现吗?

你知道吗?中国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驯养猪的。快来找找它们在哪儿?

一座半地穴式房屋正在建造中,数一数有几个人正在参与其中?

……

在孩子看图片找答案的过程里,已经将“多观察、提问、平等对话、带入情境”步骤应用了一遍。当说出答案时,家长们再“分析引导”,带着孩子进入专题知识。会自主阅读的孩子,可以换一种讨论的方式,也可以孩子自行提问,看他们自己对于这一段历史,有怎样的理解,又会找到怎样的答案?

关于专题知识的内容设置,《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在内容安排上,对应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采用的就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的问题,不是编辑们随便想出来的,而是他们对中小学的孩子,做过上万份的调查问卷后,总结出孩子们的问题兴趣点。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的内容设置,图文结合,带着孩子走了一遍“多观察、提问、平等对话、带入情境、分析引导”思维能力的练习。

用这套《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带领孩子感受“为什么”的力量,进入历史知识的探索。

帮孩子搭建,专业有体系的历史知识

碎片化的时代,浩瀚的书籍,阅读有时候变得很碎片化。大多数高手,都会有自己强大的知识体系。如果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建立起知识的体系,那是再好不过的事。这也是《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打动我的地方,对于中国历史,它足够专业,也足够成体系。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了解历史的资料,但是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的、能吸引孩子目光的、能涨知识的,还能传递正确价值观、成体系的书籍,又有多少?

随着这两年不断地看童书,给孩子选择好的童书,养叼了我的眼光。家里空间有限,能让我往家搬,并且长久放在书架上的,一定是值得孩子们反复看的书籍。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的编辑牛瑞华老师,本身就是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的。在策划这套书之前,牛瑞华和他的伙伴们,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专业历史书籍。写作团队则是历史系的研究生,把关和审校的都是历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出现在孩子们眼前的这套《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花了几年的时间,这背后是一群人的付出。捧在手心,能感受到沉甸甸的用心。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一套8册,从北京猿人开始讲起,一直到清帝退位。可以从头开始看,一点点梳理中国历史的脉络。也可以随意翻开任意的一本,看其中的任何一个章节。这一套总体成体系,每一册又可以独立阅读。

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里,分享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有从整体入手,也有从点散开。拿《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这套书来说,从整体入手,跟着书本的节奏阅读就好。如果随意翻开感兴趣的那一章,小孩可能看完就合上书了。大人可以拿过书,引导孩子将独立的那一段历史,与前后历史联系起来,这是从点散开到网,建立知识体系的另一种方法。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每一册的开篇,都有相应的历史线。学好历史,心中有一根历史线,是离不开的好方法。具体到阅读的过程中,能让孩子心中对于历史事件,变得清晰、有框架。

《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是帮助孩子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好帮手。

孩子的成长,藏在日常的生活中,当然包括阅读的书籍里。而孩子们阅读过的书籍,传递出的价值观,终究会注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里,呈现出的思想文化专题,会让孩子感受到精神文化的内核。

给孩子提供好的童书,阅读值得阅读的书籍,看见孩子的生命成长。在这个寒假,和孩子一起读这套《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吧!无论是孩子,抑或是大人,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祝阅读愉快。

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爱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假不知道给孩子选什么书?一起和孩子读这套中国历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