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地名文化志第三章大南南叉(总沟)

大南南叉

1.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大南南叉”,是王金庄24条大沟中的一条大沟,是一条富有太行山自然风光的北方旱作石堰梯田代表性沟道。地处王金庄村西南部,呈西南走向,从村西头牌坊顺着马路进入,途经大南水库、北沟门到达沟底,约2公里。位于东径113.82 度,北纬36.58度,海拔780米——1078米之间。是王金庄海拔最高的地方。东邻村西头水库,西接张家庄地界,南毗小南沟山岭,北连大南北叉。两山夹一沟,沟深坡陡,悬崖层叠,大部分梯田修建在悬崖上面。地形复杂,地块长短大小不一,长块盘山环绕,小块不足两平方米。没修通公路以前,大南南叉是王金庄通往张家庄的交通要道。沟内有小石崖沟、前东沟 、后东沟 、东沟、石牙沟、岩旯旮 、南岩旯旮、 西沟 、北沟 等九条小沟。

2.区域内现状

大南南叉有梯田1048块,面积260.06亩,石堰长60488.89米,其中荒废249块,56.34亩,石堰长16584.6米,现有花椒树3954棵,黑枣树356棵,核桃园1个,柿子树42棵,杂木树166棵。石檐子38个,水窑9个,泉水一眼,民居院落一座,水库一座,庙宇一座。

3.耕地类型、土质及适宜种植的作物

石崖沟梯田耕地分渠地、坡地、凹地、垴地、圪梁地等类型,土质多黑土,土性偏粘、渠地凹地土层较厚,垴头圪梁土层瘠薄。多种类型特征造就了种植多样作物的地理条件,适宜种植的主要作物有黄豆、青豆、小豆等豆类;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山药、红薯等薯类;豆角、南瓜、萝卜、白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花椒树、黑枣树、柿子树、核桃树、糖梨树等果树和桐树、椿树等杂木树。

4.历史传承情况

石崖沟最早由李氏先祖李晟开发,其子李让继承,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李氏子孙把一部分梯田卖给了刘氏刘兰馨和曹氏曹林斗两族。1956年,土地随着户主的不同户籍分别归三街、四街、五街三个大队集体所有。1976年,调整插花地,土地重新划分,整个石崖沟地区全部归四街大队。大队按整沟整凹分给了五个生产队。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远近优劣搭配的原则,承包给五个生产队各家各户。

5.地名的由来及故事传说

                      团结水库

打井,去地下找水,打水池,去天上接水,都是适应自然,探索自然的无奈的举措。

自明代以来,村里修了8个水池,打了13眼水井,都没有解决吃水问题,

1969年,王金庄人要闹大动静了。五道街的男女老少齐出动,要用5年的时间在村西大南沟,修建一座团结水库。并修5里长的水渠,浇地灌溉。

5个大队,861户,3650口人,胸怀朝阳,团结战斗。以大寨人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发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精,设计自己谋,花钱自己筹,工分自己投,工具自己修。

用款72000多元,那时的7万可不是个小数目。水泥370多吨,坝高20米,长50米。古辈千年的愿望实现了。

当山洪下来灌满水库时,溢出大坝,白色的瀑布,十分壮观,人们狂欢着,眼泪都要涌出来了。

不曾想:水库就盛不定水。

到第二年春天,漏得只剩一点点了。盘绕在南坡上的那条旱渠,成了摆设。

但水库把洪峰拦了一拦,减轻了村庄的西线压力。

水库漏,村里13眼水井接住漏的水,井水常年不断,虽然修建时没考虑到会“漏”,但水库漏的水,养住了村里的水井,再也不用去20里地开外的古台担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金庄地名文化志第三章大南南叉(总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