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思考

      今天读了一篇李镇西老师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中的一篇文,感觉挺好,和大家分享一下,原文摘录如下:

                孩子,你怎么了?

        预备铃声响了,我等候在了初(11)班的门口。孩子们迅速回到了教室,然后做上课的准备。这时,走廊尽头有个男生慢慢腾腾朝教室走来,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紧走了几步,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啪、啪、啪!他顺手把教室外走廊的灯全打开了。他目不斜视,低着脑袋从我身边经过,然后从后门窜进了教室,稳稳当当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整个过程我一直盯着他,他却旁若无人,自然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同学,你出来一下。”作为美术老师,我教的班太多了,很多学生的名字叫不上来。我就跟着从后门进去,轻声地叫他。“我?你叫我啊?”他很惊讶。“是的,就是你。”我把他叫了出来,看了看他她胸前的校牌,“小丰,你知道我叫你干什么吗?”“你叫我出来……出来……”他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你应该知道我叫你出来干什么吧?”我注视着他的眼睛。“不知道。”他摸着脑袋东看西看,“你仔细想想。”我故意看着走廊的灯说。“哦,哦,灯!”他终于明白了,并迅速的把灯关上了。“这大白天的,你为什么要打开走廊的灯?”我好奇地问。“我心情不好。”他继续低头嘟囔着。“你是怎么了?你心情不好与开灯有关系吗?开了怎么不关上呢?”我继续追问。“英语老师今天批评了我!”他很在理的说。“英语老师批评了你,但你不能拿学校的灯发泄,这是浪费。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应该知道浪费是非常不光荣的,尤其是集体的东西,我想,这些道理你应该懂吧。”“我错了。”“知错就改,你依然是个好孩子,老师批评了你,你要想想你还有没有不足的地方。”“我上课老是走神。”“就是嘛,你还是知道你有错误,以后要坚决改正,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你的画画得很好,你可以发挥这方面的特长。”“嗯,记住了,我会的。”他终于抬起了头,眼里放出一丝亮光。“现在心情好些了没有?”“好多了,谢谢老师。”

        通过这个案例,我感觉我们的学生受挫能力太差了,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挫折教育严重不够,以至于连老师的批评都不能接受,而去采取非理性的手段发泄。我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好好来研究怎样对待这样的孩子。开了灯,浪费了一点儿电,这是小儿,但从这点儿小事折射出了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孩子心理上的某种程度的畸形,我们老师一定要随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精神、心理上的变化,做到有错能查、有错必纠,有错善纠,引导孩子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李镇西老师点评:……今天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当我们看到学生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的内心。作为一位科任老师,孙老师通过一个学生大白天开灯的细小动作,敏锐的探究他的内心世界,随时思考和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身体力行着“全员育人”的理念,这是令我敬佩的。通过学生外在的行为,洞察其内心,进而有效地予以引导,这正是我们的教育艺术所在。

       

        读完本篇文章后我的思考:孙老师这篇教育随笔写得太好了,通过上课时处理“大白天开灯的小丰同学的案例”真实反映了日常教学生活当中,老师们工作的一个缩影,教育无小事,“小事”不小,并且处理及时、圆满。孙老师说得好,做的更到位,给这个教美术的孙老师点赞。“全员育人”这个词提得好,落实的更好,从老师的教育随笔中就能体现出来。育人不仅仅是校长和班主任的事情,科任老师也责无旁贷。

          2021年10月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摘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