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共情

09 12

这个学期,11岁的孩子读六年级。打开语文课本,第一篇文章是老舍的《草原》。听孩子读了几遍,而且还把第一自然段背的非常流利,但我好像还不能充分的品出篇章的美。

于是想试着写写我感受的大自然之美,有一种怎么也套不出的感觉。

再次翻开课本,本单元的开始有这样一段文字:“背起行装出发吧,去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 或许让孩子们学习之后,可以写出一篇一样的文章并不是编者唯一的目的。

那这篇文章存在这里的价值是什么呢?在本单元扉页下方还有两行文字:“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阅读和写作都要想象。这又让我想起了萧红的文章《火烧云》,和《草原》有异曲同工之妙。大自然之美是作者想象的摇篮。

因此我想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孩子心中种下大自然之美的种子,或可以滋养孩子心中那颗热爱美、创造美的心。


我陪伴他,在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分别用两个小时骑行到大自然中。邂逅花花草草、涓涓细流的时候,我们选择停下来,用身体触碰去它们,感受彼此的温度。坐在陡峭的、离河水很近很近的斜坡上,看水草中穿梭的鱼儿;又坐在玉米地头,感受着太阳炽烤过的大地正在升腾的热气;把自行车靠在溪边的小树上,脱掉鞋子,掂着裤脚,在清澈的、凉丝丝的、流动着的水中慢慢的走,开开心心的嬉笑。

让蓝天包容我们的过失,让大地融化所有的不快,让流水冲击堵塞的血管,让小草抚慰渐渐衰老的外甲。

我们看到了成群的小鱼在水里游,白色的大鸟站在水中央的枯草堆上,灰色和黑色的鸟儿在空中飞过。夏末秋初的天,蓝蓝的,还悬浮着朵朵的白云,让我陶醉。


我第三次翻开课本,细读《草原》的文字。不多不少都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描写,这些文字在脑海中流淌,神奇的把我带到了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

文章对草原景物的描写远近相宜、景物与人物,动物相得益彰、动静结合,这些手法的运用是把读者带入现场的关键点。圆满完成了扉页上的“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的核心素养任务。

和孩子一起,重新做一回小学生,再次感受教育之美、学习之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孩子一起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