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呀!”到底埋藏着多少爱?谢一然-今天

为什么中国人在表达情绪时习惯性的说“我的妈呀”,而不是“我的爸呀”、“我的姨呀”、“我的舅呀”…..有人说是因为“我的妈呀”顺口,有人说是因为对妈妈的依恋,有人说是自我保护的本能,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心理学界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图片发自App


母亲节即将到来,一支由李念主演的短片刷屏朋友圈,里面的经典台词“我的妈呀”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也重新唤起每个人埋藏在内心深处对妈妈的那份爱!


来自天翼云盘的分享(我的妈呀!到底藏了多少爱)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导师祝卓宏教授分析认为,中国人在遇到困难、受到惊吓、获得惊喜等突发状态下,经常脱口而出“我的妈呀”,其实是一种“呼叫保护神”的心理,就像有的人也会喊“我的老天爷啊”,“老天啊!”,都是下意识在寻找一种安全感。

图片发自App

也许有人会好奇,如果人们在说“我的妈呀”的时候是在“呼叫保护神”,那么“爸爸”这个角色可能有更强的保护能力,为什么大家不去呼叫“我的爸”呢?对此祝卓宏教授也从“依恋关系”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妈妈”是每个人从小形成的第一个依恋对象,然后才形成对爸爸、兄弟姐妹、同学、朋友、伴侣等其他的依恋关系。而且大部分孩子儿童时期的生活是在妈妈事无巨细的照顾下长大的,所以对妈妈的依恋和信任从小就深埋在心理。

我们可以重新去看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几乎每个婴儿第一声叫的都是“妈妈”,学走路时也总是跌跌撞撞的奔向妈妈的怀抱,放学回家如果先看到老爸第一句话也会问“我妈呢?”,肚子饿了最想吃妈妈做的饭菜,生病时要握着妈妈的手才能放心的睡着……每个人都是从弱小开始长大的,在突然防御的瞬间会退形到小时候最习惯的一种防护状态,就是“叫妈妈,找妈妈!”

图片发自App

很多人认为长大了、独立生活了,对妈妈的依赖就越来越少了,不再需要妈妈的照顾,认为妈妈的观点已经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她说的道理自己都懂,不想再听妈妈的唠叨,有的时候妈妈多说一句,就会跟她发脾气。

但是为什么在遇到事情时我们会说一句“我的妈呀”,说到底还是那份对妈妈的依赖和安全感的需要。

然而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妈妈却在慢慢变老,皱纹悄悄爬上了她的额头,银丝渐渐染白了鬓角,她干家务的速度越来越慢,做菜不是淡了就是咸了,刚刚收拾好的东西用的时候又找不到了…..

图片发自App

明天就是母亲节了,让更多的妈妈感受到我们爱的温度。

不管我们是多大的年龄,有多大的成就,对妈妈的依赖从来没有改变过,那份远方的牵挂,那句简单的安慰,那几个拿手的好菜,那份家的温暖,在任何时候都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图片发自App

这个母亲节,就让我们停下忙碌的脚步,放下出去旅游的计划,回家认真的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天,让妈妈知道我们永远需要她,需要她的惦记,她的呵护,她的疼爱。

母亲节

一然,也祝简村所有妈妈节日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妈呀!”到底埋藏着多少爱?谢一然-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