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成为你自己(2)

主题五:思维

思维的本质是自恋,自恋的本质是为了控制,而控制的根本是因为死亡焦虑。根本答案是: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外,有一个善意的你。既然“你”是善意的,“我”何必要控制一切呢?失控又何妨?

1. 痛苦是因为对真相的对抗。当外界没有按照我的想法运转时,会有情绪和身体上的痛苦。越是自恋,越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导致巨大的痛苦。化解的方法是反向思维。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为了保护自恋,并不是真理,处于伤痛层时,好好去感受他们不要对抗,让其自由流动,试着放下自己的想法(执念),穿越保护层,感受真我。

2.当我们生活在“我能控制一切”的自恋幻觉中,就无法和其他存在建立真正的关系。心灵的三层结构:保护层、伤痛层和真我。保护层针对思维过程,感受层针对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真我就是灵魂。所以,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保护层是由思维构建的,我们必须穿越保护层,深入伤痛层,才能触碰真我。

3.非理性信念(艾丽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可以用全能自恋解释。斯多葛哲学的”世界理性“概念,与非理性信念并不矛盾。一个在关系中活出了自己的人,他的一切就符合了所谓的”世界理性“。偏执+时间+空间=有韧劲的生命力。艾丽斯的理性情绪疗法ABCDEF模型:通过与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辩论,把它们塑造成理性信念,引出新的感觉。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带给我们的感觉。而我们不能控制身外各种事物,但我们可以控制信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这些信念。

4.衡量一个关系的核心标准是能否利用时间和空间去化解对方的“坏”。知道我和你都不是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承认彼此感受的合理性,但不接受对方投射给我的”坏和毒“。

主题六:身体

1. 具身认知观:身体是心灵的镜子,透过身体的感知了解反应我们的情绪和思维。身体有时会以出线问题的方式直观地告诉你:你的人生,你的选择,偏离了你的灵魂。当我们不能表达情绪而太委屈自己时,身体无比真诚的表达,就是对自己的攻击,这叫躯体化。

2.艾瑞克森催眠法:核心是对潜意识和人性的信任。深入潜意识,让它提供答案。身体比思维更浩瀚,潜意识比意识更宽广。痛苦是不被我们接受的体验,尝试让痛苦流动,思维和想法也会随之自然发展。艾瑞克森的治疗是不和痛苦较劲,不将问题视为要消灭的敌人,而是接纳问题,用更优雅的方式去和问题共处。

3.父母要教会孩子用语言表达攻击性,而不是攻击自己或对方的身体。要坚持的原则是:谁的事谁说了算,谁的身体谁做主。

4.身心合一是一个人的身体和自我是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是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而与自我分离,就更容易受别人的控制,这就是身心分离,你就无法保护真自我。

主题七:情感

1.从自恋到依恋:婴儿最初都是全能自恋的,当她觉得妈妈是好的,就会从自恋向依恋转变。依恋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能对外界表达动力。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紊乱型。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善意的情感对象。相信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的存在,这时“我”愿意向“你”低头。

2.晕车晕船的隐喻:眩晕都是和控制与失控有关,背后有自恋和依恋的深刻隐喻。晕,是失控,控制都是为了对抗失控,而失控的原始体验,是情感依恋的失败。如果能对身边信任的人说出这种失败体验,会起到疗愈效果。

3.负爱、负恨、负知识:负爱是控制自己不去爱,暗恋是经典的负爱;负恨是我恨你,可我因为惧怕和软弱而不敢表达,甚至对恨没有觉知,但实际上恨强烈的存在着,只是被憋住了;负知识是指知识在关系中为了凸显自恋,妨碍且破坏了依恋。

4.对人性的容纳、看见,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连接的做法,就是爱。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这就是爱。好的关系像一个容器,可以让爱或攻击性自由流动,得到滋养,并转化黑色能量。

5.恨是因为爱而不能,通过排斥、否认而切断连接。攻击性被压抑、很难表达恨意的人,也失去了活力。而我们应该去学习用语言在情绪层面,合理表达恨意,而不是切实地去攻击对方的身体或去毁灭他人。

6.在关系中适当的做“坏人”,合理表达恨。不敢爱的人往往也不敢恨。更好的关系却是:爱的时候,给对方的比对方给自己的多;恨的时候,给对方的比对方给自己的少。了解即是拥有。了解要在真实的互动和爱恨中去完成,静态的了解会变成负知识。

7.自体虚弱与自体坚韧:当不能直面自己的虚弱(恐惧、羞耻等)时,选择硬撑,直到身体和外在现实崩溃。自体坚韧是不管强弱的感觉如何侵袭自己,都有一个基本感觉,“我能行,我能基本掌握我的人生。”当承认自体可以虚弱,并向心灵强大的人寻求帮助和依靠时,是从自恋走向依恋的开始。当你能直面自己心中汹涌的恨意时,这些恨意就逐渐被照亮了;当你能直面自体的虚弱时,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生命力因此而增强,像水流一样在体内流动。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成为你自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