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0 “我”与他人的关系

        今天跟小伙伴一起开启了《被讨厌的勇气》里的第五夜,书中提到想要获得共同体感觉,需要做到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在讨论中,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这三者正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而这些也是连接当下的生活,充分体会幸福的必要部分。

        自我接纳就涉及到以本真的我的状态,去呈现在他人面前,并允许自己不完美。不存在没有缺点的人,如果只能做到60分的自己,做不到100分的自己,那就接纳自己目前只能做到60分,再去想一想自己怎么努力向100分前进即可。

        他者信赖,涉及无条件的信赖他人。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是用课题分离的视角来看待这部分,而非固化的对所有人都选择无条件信赖,这是理想的状态,没人能够完全做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无条件的信赖对方,即使可能会面临背叛等等,也依然选择。那当我们选择了无条件信赖,对方却做出一些背叛等行为,这是对方的课题,我们的课题是学会面对和处理因为信赖对方但被背叛等,带来的痛苦、难过等感受,去面对,而非因为担心被背叛,而不去信赖他人,书中也举例说如果这样的话,2个人的关系在不信赖的这一方,就可能会出现部分脱离现实,更多聚焦在找对方背叛的证据上,即使现实并非如此。

        他者贡献。做到了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还不能够让人体会到共同体感觉,还需要做到他者贡献,即把他人视为伙伴,为他给予影响和作出贡献。可能有质疑的声音会出现,比如“他者贡献不是要牺牲自己吗?”,这样过度牺牲自己的人,阿德勒称之为“过渡适应社会的人”,并给予警示,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而是在做自己的时候,产生的一贡献利他的部分的价值感,是为了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工作的本质也是一种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部分涉及到三元关系,让我想到昨天读书中提到的童年中期(3-6岁)的“俄狄浦斯期”。在这个阶段,儿童会由跟主要看护者形成安全依恋,并沉浸在这样的二人关系的狂喜中,逐渐过渡到处于三人关系的混乱和潜在的危险中。以三口之家举例,在婴儿期,孩子是跟妈妈在一起的,他跟妈妈之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安全依恋状态,在俄狄浦斯期,孩子的视角中开始出现爸爸这个角色,这个爸爸会跟自己“竞争”妈妈,孩子如何对待这个出现的第三人,如果孩子成功夺走妈妈,会不会被这个第三人(比如爸爸)报复和打击,孩子会不会害怕嫉妒爸爸...当这个阶段良好发展的时候,主要看护者(妈妈)会以一种安全和支持的方式满足儿童的要求和情感。被渴望的看护者(通常是妈妈)允许儿童建立适当且不过分的特别亲近感,竞争的看护者(爸爸)也会允许孩子分得被渴望的看护者(妈妈)的注意力,但是会设立适当的限制。孩子就可能逐渐会发展出面对内在冲突的能力,重新获得和爸爸之间的亲近感,并在内心为妈妈保留了一个特殊的位置。

        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很好的度过,爸爸回避儿童、拒绝、退让甚至退出关系(依旧只是孩子和妈妈亲密,爸爸不在场),三元关系的困难可能会导致出现一些幻想:“我想让被渴望的看护者(妈妈)完全属于我自己”、“我想让被渴望的看护者(妈妈)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愿望是危险的”、“我想像竞争者(爸爸)一样,这样终有一天,我也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爱情”,这些被压抑的幻想在儿童长的段过程中会被埋葬,只有日后当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亲密关系时才能够被激活,而且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症状,所有的这些情感和冲突导致的与三人关系有关的被压抑的幻想,被简称为”俄狄浦斯式幻想或冲突”。


        今天的读书内容,让我把这两天的内容,相对联系到了一起,并对自己在一些关系中,不敢呈现或表达自己,有了更清晰的感知,也有动力想要更好的接纳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获得勇气而挑战,希望自己能够努力的去体验和感受幸福,建立伙伴关系,发展共同体感觉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10 “我”与他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