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领导干部用人之道

古人云: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领导干部如何用人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既要有科学的人才观,更要在实践中积累识人、用人、聚人之道。

一、要知人善任

宋代苏辙在《历代论·汉光武上》中就说“知人而善用,若己有焉”,指出了用人艺术的核心就是“知人善任”。首先,要善于重人。尊贤重士,历来是成功领导用人的首要秘决。《史记》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士也”,为我们留下古代帝王思贤若渴的历史佳话。一个重视人才的领导才会让人仰望、尊重他,才会占据“人和”,成就事业。其次,要善于知人。“智莫难于知人”。具备了重视人才的价值观和胸怀,还必须修炼识人知人的智慧和眼光。三国时期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观值得借鉴:“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资之以计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七观旨在置人于不同情境之下,在矛盾中考察人,以便掌握人的真实素质。当代社会倡导的德能勤绩廉与古人的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努力做到全面识人,准确辨别、评价人才,也是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然后,要善于用人。拿破仑说过,最难的不是选拔人才,难点在于怎样使用人才,即让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怎样用人,愚以为:第一,用其所长,适才适所。清人顾嗣协有首骏马诗写的好“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或多苛求”。意即要量才而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尽其用。俗话说“巧匠无弃木,圣人无弃才”。为官用人,就是要做到适才适所、人事相宜。第二,组合人才,精干高效。人才不仅有一量才使用的问题,还有一个合理组合发挥其集聚效应的问题。一个领导使用人才,不仅要重视个体的素质,还要高度重视结构的合理化,使群体中的个体相互弥补、相得益彰,达到“1+1>2”的效果。第三,精心培育、吐故纳新。《孟子·尽心上》有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吴子·治兵》也说“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对于可造之才,必须悉心培育,使其素质更有提高,能力更有精进。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惰于职守的人应大胆舍弃,吐故纳新。最后,要善于赏人。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要人尽其才,就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掘其潜能。不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一定要肯定人的成就,并鼓励其赢得更大的成功。在赏识激励的同时,用人不疑,用人必重,保护人才和支持人才,也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手段。信任也是一种最好的奖赏——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信任。领导的信任可以形成一股促使下级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道理即此。

二、要待人以诚

在用人过程中,领导干部有效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又是领导艺术的一个具体体现。个人认为,领导干部要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待人以诚是关键。概言之,就是领导对待部属要做到心真、言谦、态和、信笃。一个怀真心、言语谦、态亲和、明信笃的领导往往能获得下属更多的欢迎和拥戴,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人缘基础。所谓心真、言谦、态和、信笃,就是要能予己心换彼心,真诚坦荡,言语谦逊,态度平和,信人不疑,对人能推心置腹、磊落不欺。唐太宗就深谙此道。有人给太宗出主意,要太宗利用计谋或权术去试探朝中大臣的忠奸,太宗回答说:“如果用这些权术去试探部下,自身就不够光明磊落,如何要求他正直呢?”张居正对此的评价也非常深刻:“君德贵明不贵察,明生于诚,其致至于不忍欺,察生于疑,其弊至于无所容,盖相去远矣。”唐太宗能与臣子一道共同开创“贞观之治”,恐怕这是其中的奥妙之一。怀着真心与下属相处,就会言语谦和,态度亲近,必然也会突破上级与下级沟通的层层壁垒,就会避免“忠言有壅而未达,贤才有抑而未用”的情形。这样,领导与下属相互信任就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工作氛围,避免因互相猜忌而导致组织松散、人心涣散。

三、要责人在理

人无完人,事物也总不会完美无缺、尽如人愿。部属在工作过程中往往难免出现差错或失误。当部属工作不如人意或出现失误时,合理的批评、必要的追责可以帮助部属认清事理,改正错误,不断进步。但是,一味的无理指责和一味的谩骂也容易使人敬而远之,离心离德,甚至影响领导者的威信和形象。工作失误往往会事出有因,作为领导者必须遇事冷静,明察情况和事理,分清责任和是非,切忌无理指责和滥发脾气。同时,作为领导还要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襟怀豁达,敢于担责。此外,领导干部在评价一个人时要客观地看待人、看待事,要坚持用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和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看实绩、看公论、看主流。既肯定成绩,又准确地指出不足和工作上的缺陷——当然也决不能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问题绕道走,当好好先生。这样,必然失去组织的威信和领导的威信。俗话说,怪人要知理。领导干部在批评人时要切忌无名之火,切忌感情用事,切忌不明事理。譬如历史上的楚怀王就因“反信谗而齌怒”,放逐屈原,最终阻断了忠臣尽忠之路。张翼德对下属太过严厉,动辄鞭打,果然应验了刘备“此取祸之道也”的预言。威而不怒、严而不懈应该是领导者待人处事应当具备的风范。所以,领导干部在用人时要做到责人在理,既慎人,又慎事;既慎怒,又慎威。

四、要宽人律己

宽人律己必须让人以怀,容人之过。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归心,必成大业。自古以来凡成就大事者,无不胸怀广阔,度人以船。刘备三顾茅庐,两次皆返,却让人以怀,第三次终于请出“卧龙”为其弼佑,争夺天下;齐桓公不计前嫌启用管仲于狱,终成霸业;唐太宗大胆采用“宿敌”魏征,如置明镜辨是非;毛泽东留用大将许世友,如虎添翼,战功赫赫……让人以怀,容人之过,惜才重才,让人的才能得到极致发挥,实是领导艺术的至高境界。出色的领导,绝不会器量窄小、忌贤妒能、打击报复;出色的领导都应该站在成就事业的战略高度,礼贤下士,海纳百川。宽人律己还必须常怀公心,常思己非。《新书道术》中说“无私谓之公,不公为私”。宋代大文学家韩愈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可见,公平之说,古已有之。时至现代社会,为官公正、办事公平已是当领导的基本素质。从用人的角度来说,领导干部就要常怀公心,对待下属一定要公平,不可厚此薄彼,存私心、有偏爱。诸葛亮以公平服众,挥泪斩马谡;曹操坐骑闯入田地,违反自己立下的法令,也“割发代首”。历览古今事,公心不可缺。失去公心,就失去人心;失去人心,就失去人才。所以说这不仅是处事的必需,更是领导者凝聚人才的一个起码条件。律己绝不只要求我们在行为上从严要求自己,更要求在意识上常思己非。两千年前孔子提出“日省叁乎己身”作为君子的修身准则——即使是博学的君子也要每天内省三遍。我们领导干部也应该提倡这种修身方法,通过思己非,而正己身;通过思己非,而知人之难;通过思己非,而宽人之失。一个人在前进的途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但是只要我们领导常思己非,就能做到闻过则喜、知过能改,就能在实践中探索出处事做人的秘诀。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谈领导干部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