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出贵子”真相:父母所处阶层,已经决定孩子出路

2019年高考已经落幕,但是相关的热度,却迟迟未退。


为什么高考总是能牵动千千万万人的心?


因为这是绝大部分中国人为数不多、可以突破自身阶层、实现“逆袭”梦想的绝佳机会。

纪录片《人生七年》2012年版海报 

在“高考”成为中国人网络热词的时候,英国人却在热议一部连拍56年的纪录片《人生七年》


影片的主角是14个同龄人,他们来自英国社会各阶层。


7岁开始,每隔7年,这批孩子的生活状态都会被如实地记录下来。


56年后,这部系列纪录片揭露了英国社会惊人的真相


14个孩子长大后,几乎全部沿袭了父母所属的社会阶层。


阶层流动几近停顿,穷人翻身近乎无望。


寒门子弟再难逆袭。他们出路在哪里?


难以突破的壁垒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


但是来自英国上层阶层的约翰、安德鲁已经每天看《泰晤士报》或者《观察家报》了。

他们的人生,有父母清晰的规划。他们已经知道自己将来会上哪所私立学校、进入牛津大学、成为著名的律师或者其他社会精英。


中产阶层的孩子,则有宽松自由的童年


中产家庭三姐妹会凑在一起谈论喜欢的男孩,兴高采烈地讨论以后要生几个孩子,幻想未来生活的景象。

男孩子也有自己的梦想,比如环游世界,或者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等。


底层阶层的孩子,谈不上有什么规划,也没有自己的梦想。

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

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63岁的托尼(右)、苏(中)和布鲁斯(左)手捧7岁时的照片

56年后,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他们的人生有着清晰的分野


上层阶层的孩子,有的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律师,而律师是英国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之一。也有的成为了电视制作人。


他们过着优渥的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而且他们的孩子,也走着自己当年的老路:私立学校、牛津剑桥、地位高的工作。


中产阶层的男孩子们也有上大学的。


布鲁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生活过得平淡而安静。


从小立志拥有一辆自己出租车的托尼,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他经营着自己的出租车生意。没有大作为,但是子孙满堂、家庭和睦,依然让他感到满足。


中产姐妹们过得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因为缺少亮点,甚至很难让人分得清谁是谁。


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的孩子,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

在纪录片拍摄前,编导想探讨的问题是:


“孩子的阶级出身,是否提前注定了他们未来的前途?”


而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国内也是如此

在国内,阶层固化已经是肉眼可见的明显趋势


2017年,国产记录片《出路》记录了不同阶层孩子的人生。

农村女孩马百娟,渴望求学,但是却因为贫寒的家境和父亲的反对,而不得不选择辍学。

她的梦想,是去北京上大学。但是现实是,18岁的她嫁为人妻。


现如今,她在表哥工作的陶瓷厂劳作,日复一日吸着粉尘,陶瓷厂就在她当年退学的小学隔壁。

马百娟的梦想,都市女孩袁晗寒轻而易举地放弃了。


她主动选择辍学,去开酒吧、欧洲游历三年,然后申请心仪的艺术学校——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她可以选择职业,也可以选择学业,甚至还可以选择其他。


因为有从事房地产的爸爸和支持她的妈妈,她有很多很多试错的空间

回国后,袁晗寒开起了艺术品投资公司。过上了马百娟无法想象的生活。

马百娟和袁晗寒,是不同阶层孩子的缩影,也是互为镜像的一对。

父母所处的阶层,决定了她们的人生

穷人只能靠苦读


那么穷人是不是完全失去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呢?

穷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苦读!

比如尼克,他是纪录片《人生七年》14个孩子中的一个例外。


他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学。


他小时候并没有展示出过人的一面。相比其他的孩子,他显得更为内向而腼腆。


14岁时,少年的脸上还写满了对未来的忧愁和迷茫。

但是读书,改变了他。


他爱看书。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绘本里,丰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唤起了Neck对科学的兴趣。


和同学讨论航天知识时,老师曾鼓励他:“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


感受到激励和信任的尼克,更加痴心于物理学知识。


他刻苦读书,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私立寄宿学校的奖学金

21岁那年,尼克顺利地考入了牛津大学就读物理系。

到28岁时,他移民美国做核电研究,并来到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书,还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


从乡村穷小子,到美国名教授。是读书,帮助他突破了自己的阶层。

还有马百娟和袁晗寒的同龄人徐佳

为了改变农民工后代的命运,他连续考了三次大学。


前两次的失利,让他感受到了命运的嘲弄。

但是妈妈一直鼓励他继续考。


她的想法很简单,“即使是打工,也肯定是要文凭高的,不要低的。”

第三次,徐佳终于有些幸运地进入了湖北工业大学。


毕业后,他进入了当地的电力公司。现如今,他在武汉有了房子车子,摸上了一点点中产的边,足以让母亲在村里人面前挺直腰板。

是教育,让他拥有了更多的机会,让他突破了头顶的天花板,走出了自己的海阔天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门难出贵子”真相:父母所处阶层,已经决定孩子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