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奏鸣曲》人生的奏鸣曲

图片发自App

奏鸣曲,百度词条的解释为: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的长笛奏鸣曲等)。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如下:第1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3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 4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有了这个基本了解,对电影《东京奏鸣曲》的结构和视角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我没去过东京,觉得它应该是不同于我们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比北京更商业些,比上海更深厚些,比香港更有底蕴些。这些都是从影像和文字中得来的信息,二手的。

图片发自App

佐佐木一家大概是东京最普通的家庭,佐佐木先生46岁,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课长,妻子是家庭主妇,照顾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大儿子应该是没有读大学,干着发传单的活,小儿子还在念小学。

这支“东京奏鸣曲”里,佐佐木先生是钢琴,影片前半段选择以他为主要视角来推进,他被公司炒了鱿鱼,没有告诉家人,每日一早还是按时出门,在外面找工作或游荡,吃公园里派发的免费午餐。这期间他碰到了同病相怜的老同学,一个失业了三个月还没找到工作也不敢告诉家里的男人,向他传授了一些怎样不被老婆发现失业的经验。同时,影片还隐隐地透露出佐佐木的妻子对家庭主妇平庸生活的恐惧,大儿子对未来的担忧,小儿子在学校里无意中得罪了老师,萌生了学钢琴的念头。

图片发自App

然后这些矛盾一一浮出水面,情节推进得有条不紊,老同学夫妇在绝望中自杀给了佐佐木先生沉重一击,他饥不择食地开始了在大商场当清洁工的工作,大儿子坚决要参加美国军队,并很快被派到了中东战场,小儿子瞒着父母拿午餐费去学习钢琴,妻子偶然间发现了丈夫失业的秘密。

如果说之前的影片是现实主义的,接下来就进入了荒诞,大概就奏鸣曲中第3乐章的“谐谑曲”吧!此前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演员表演,都有一种内敛、省俭的真实感,几乎没有任何配乐。从这时开始全都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脱离了原本的生活轨迹,妻子在家里被一名拙劣的小偷挟持,被迫开着偷来的车送他,路过一家商场时碰到了身穿清洁工服装的丈夫;而丈夫此刻刚刚捡了一大笔钱,正准备逃跑。两个人相遇,妻子视角和丈夫视角交叉,此后转为以妻子视角为住来推进。

图片发自App

看到丈夫当了清洁工,妻子大惊失色,随后她和小偷把车开到了海边。对一家人来说那是艰难的、处于崩溃边缘的一夜,妻子几乎自杀,佐佐木先生一路狂奔,最后被一辆汽车撞倒,小儿子逃票被抓后拒绝出声被投进了监狱。

清晨的阳光再次照耀东京,妻子在海边的小木屋中醒来,发现那名走投无路的小偷已开车冲进了大海;佐佐木发现自己并未受伤,他将那一沓钱放回了商场的失物箱;小儿子被放出来,回了家。一家人坐在餐桌边平静地吃早餐,没有人发问,也没人说话。

图片发自App

影片的结尾是小儿子去参加音乐中学的考试,弹了一曲德彪西的《月光》,影片在他优美的钢琴曲和四周围拢上来的人群中结束。

大概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个时刻跌落谷底,对现实的不满和容忍达到了极限,会像影片中的佐佐木先生和妻子那样,仰头问天:“我只是想重新开始,为什么这么难?”我们仿佛被命运钳制得死死的,只能按照它制定的路线孤独地、绝望地走下去,除此以外毫无办法。有一个时刻,我们力量迸发决定反抗,或者至少保留结束生命的权利,但那不应该是人生的常态。清醒过来后你会发现,即使改变、重新开始,生命也不过仍然是平缓地、一分一秒地前进着。你所有的只是这个自己。

影片的结尾总算有一丝温情,佐佐木先生终于同意了小儿子学钢琴,并被他的演奏感动,电视报道上传来大儿子的消息,他所在的部队被召回,撤离了战场。这些温情和音乐中获得的感动,也许于死水般的生命常态全然无济,但是片刻的慰藉总是聊胜于无,就像黑沉沉的天空中,一颗若隐若现的星星,总能给人予生存下去的动力。

通过了解,导演黑泽清是日本的恐怖电影大师,这部可算是转型之作。可能是拍摄恐怖片的影响,很多画面拍得干净而又意味深长,如开始时下起了雨,雨水飘落到家中的地板上;小偷自杀后留下的车辙;妻子深夜在海边眺望,远处层层灰白色的浪花……

图片发自App

人生,一条峰回路转的奏鸣曲,慢慢走吧,你看,那一颗星,多亮!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京奏鸣曲》人生的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