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23:听孔子侃音乐

《论语·八佾第三》23:听孔子侃音乐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人群之中,总有一种人,谈论起任何领域的话题,总能侃侃而谈且不乏可圈可点之处。认真琢磨一番,最终会发现,他本人对其中的某个领域,下过常人没有下过的功夫。他对于其他领域的洞见,都直接或间接的生发自他下过苦功的领域。

千万不要看轻了一个人赖以生存的领域,他在这个领域的付出,通常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这个不要看轻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在赖以生存领域所形成的经验和判断;二是不要轻视一个由赖以生存领域形成的触类旁通。

《论语·八佾第三》客观上来讲,是孔子对于人文化成这件事的观点、做法的汇总。孔子一生都致力于教化,致力于对人文化成的研究与实践,他的经验和判断,自然更加的不容小觑。他老人家虽然不是专职音乐教师,但以他对礼乐的造诣,谈起音乐来,也同样让专业选手自叹弗如。

“子语鲁太师乐”,孔子和鲁太师谈论音乐。太师是天子或者诸侯的乐官,世代、毕生以研究音乐为生。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的封地,周公对于周成王的辅佐有不世之功。因此,鲁国在周朝的分封诸侯国中,有着突出、显赫的地位。也正因为这层原因,鲁国的乐官,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大师级人物。师况这样的顶尖乐手,就出自鲁国。晋国强大时,为了向晋国示好,鲁候送给晋候的礼物之中,便有一等一的乐官若干名。

从这个角度讲,孔子与鲁太师谈音乐,基本上算是与天下音乐最有造诣的人谈音乐。

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是人用以表现天地自然和谐秩序的声音。是自然万物和谐的声音呈现。好的音乐之所以直击人心,正是因为它毫无障碍的表达了天地自然的和谐,并将这种和谐以声音的形式投射进人心,让人心进入到一种和谐完美的状态。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孔子说:“乐其可知也”。对于音乐的内涵和进程,是可以洞察和体悟的。音乐的初衷是表现天地自然和谐的,因此,天地自然的和谐便是它的根本。人完全可以从这个根本上去洞察和理解音乐。

一、翕如也

翕,相合、收拢的意思,也就是说,音乐一开始,先要努力将听众代入到体悟音乐的状态,让人心做好体悟音乐的准备。

古乐开始的时候,先奏金,鼓钟,意在引起听众的注意,就像县太爷升堂断案时的那一声惊堂木,以及随后衙役们的“威—武”和声。像今天上课前的师生集体问好。

钟声起后,听众翕然振奋,音乐随后徐徐而起。

今天,我们看善于说话的人,总能通过类似于钟声的有趣的简短的话头,先将听众吸引到对自己话题的关注后,才徐徐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来。那些不善于说话的,常常已经表达完了自己的观点,听众还没有做好准备呢。

二、纯如也

钟声起后,八音齐奏,乐声自此放开。

周朝时,一些高明的乐师,为了纯粹自己的音乐,在音乐上获得更大的造诣,常常自毁双目,主动关闭自己与自然万物的其它联系通道,将全部心力倾注与音乐。

欣赏音乐也是如此,唯有忽略对眼、鼻、舌、身、意的执著,才能真正体悟音乐的纯粹何高明。音乐本身是表现天地自然和谐的,八音合奏时,如何让声音不相互冲撞,不至于形成混乱和消耗。高明的音乐常常能让人自声音的丰富之中听出纯粹来。

三、皦如也

如果把音乐的第二进程比作是一个和谐的背景的话,进入到第三进程后,音乐本身所要表现的主旨便如同明月一般明了自然了。

八音合奏后,人声、器声浑然一体,营造出一个声音的清平世界来。这个时候,音乐所要表达的主旨缓缓进入人的感受世界,赫然、清晰的与背景融为一体,同时又在整个背景中突出、显赫、一目了然。

四、绎如也


好的魔术师表演魔术,总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常常要在表演结束后,应观众的呼声,增演几个保留节目。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依依不舍、未完待续的感觉来。

好的音乐也是如此。绎如也,绎是连续的意思。一片乐声,前起后继,络绎不绝,连绵不断。所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就是这个境界。

孔子为什么有胆气同天下最有造诣的乐师谈论音乐,为什么能谈起音乐来头头是道且言之有理?全在于他本人长期对于春秋前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洞察,全在于他对于事物根本的研究与洞察。

孔子所讲,不是音乐的术,而是音乐的道。

音乐的道,与天下万物的道是相通的。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八佾第三》23:听孔子侃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