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斜杠青年。

这个词不是第一次知道,但是这种理念其实贯穿着我们的现代生活,看到《圆桌派》有在讲这个问题,从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一直聊到现代的自认为或他认为的斜杠青年,让我不由得思考起来一个问题。

之前一直比较困惑,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到海明威,西方很多名人从来都不止在一个领域里足够优秀,我以前总在想,他们为啥这么优秀,同样一辈子的时间,为啥他们就能活得发光,

我想到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社会分工问题,过去社会分工或许并不那么细化,所以一个人的生存成本可能会更高,你要做雕塑家,首先你得会画画吧,这个雕塑本身你就得掌握很多知识,你才能成为有名的雕塑家,那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所以随着你经验和技艺的纯熟,你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甚至了解人体结构,透视法,背后又蕴含着几何,数学。

这样,你不得很快变成个全才,才能干好一件事。

我始终认为,知识啊,只有用了,才是真正掌握了呀,别细数你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知识,那是机械记忆,真正融会贯通的东西,要么沉淀下来,影响你的思维,比如陈述性知识,要么指导实践,让你技艺纯熟,比如程序性知识。

当代的斜杠青年,或许也是生活所迫,不得不斜杠啊,一次疫情让我们都意识到,没了工作,又没有睡后收入的你,根本没什么资格谈梦想,因为生存都成问题。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是真正的斜杠,就像圆桌派里说的,你热爱一件事的过程是理想,而你热衷结果的事情就是欲望。

还是蛮认同。

跟我一直喜欢的初心也很像,

你做一件事,是在想,这个东西能够带给我什么好处,还是你单纯就觉得我就要做这个,这个过程,我就是开心,我就要干这个,或许这个东西跟我的工作八竿子都打不着,也可能不产生收入,但是我就是喜欢啊,这个过程可能会让我有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

一个人的好奇心是否与时代相关,很多东西或许本身挺好,但是我们会遵守规则,但是我们似乎并不是天生热爱条条框框,比如本来是很棒的书,比如鲁迅的书,但是自从变成中学必读课外书,或许课本必学课文,考试必考,我们就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大家都读四书五经,整天之乎者也,圣贤之话,句句不离口,但是,像是那些话本子啊,小说啊都被看成淫词艳赋,大家里都是不许读的,但是小孩子啊,越是禁忌,越是防着,我就越要读,典型代表:贾宝玉。

但是在今天,或许《西厢记》《牡丹亭》都成了我们国学的一部分,我们还是要知道知道的,而且其中不乏“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之惊艳之句,你瞬间就察觉了其中之美,四书五经就更不用说了,当它不是必读科目后,我们反而会好奇,觉得《论语》,《孟子》有大智慧,是好书,要读的。

我初步理解为人其实骨子里渴望自由,讨厌束缚,你让我越啥我就学啥,让背啥就背啥,我不要面子的?

所以这些本来好好的书,被安排在要求之后,比如这是你九年义务教育必须要读的,亲,这就成了规则演化的具体束缚我们的事物,根据我们讨厌束缚这一原则,我们不产生反叛的心理,才怪了。

你可能会说,那我们那时候小嘛,分辨不出来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学校安排一下,不是挺好的嘛,先背着,长大后再理解啊,反正总得有点墨水在肚吧,其实我并不是反对教育,教育可是个好东西,我只是去分析,可能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更好的,更更人性化的,更能够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的,只要能引发她的好奇,求知的欲望,在我看来,就是好的教育。

另外一个我想要理解的点就是,选择的贫乏和选择的多样,究竟哪个对我们伤害很大,

过去母亲一辈的人,可能小时候选择并不多,没有什么补课班,没有什么才艺培养的意识,他们童年或许并不那么丰富,但是我依然看到他们因为好奇,扒拉吉他,组装电视机,

而我们,似乎丧失了刨根问底的好奇,从小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马上上初中了,父母会想办法让你提前去学习下初中的课程,高中怕你跟不上,还是给你报班学习。甚至在学校时,我们因为成绩而分成不同等级的班级,连寒暑假的长短都体现了赤裸裸的差别……

物质世界的丰盈和不丰盈,究竟哪个伤害更大一点……

在我看来,选择多的情况,更多要学会的是放弃,人言舍得,有舍有得,我并不是一个天生聪明的人,也不奢望自己能斜杠,只要能做一两件能够避难的事情,就已经很满足了,你可能会有很多渴望,你可能想要疯狂做加法,但是有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要考虑你想干什么,还要考虑你能干什么,了解自己的全部,不逃避,不天方夜谭,所以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

放弃一些东西或许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真正支撑自己的东西。

不要以为自己能抓住生命的全部,我不认为鱼和熊掌你都能兼顾。

就此在谈一些关于学习的想法,

我曾经一度特别讨厌学习,只喜欢看天空和写一些不知所云的日记,记录,记录一个词语背后的故事,甚至记录一朵云,一片叶,一个洞口,一句古诗……

我在想真正的学习,是什么?

不是我们觉得它能够带来什么,我们才去学习,去阅读,而是我们就要追逐那样一个美好的过程,让我们避难或者逃离一个世界,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歇的地方。

这便是我说的,生活在别处了……

你是否考虑生活在别处,一直处于丰富灵魂的状态,而不是把爱好当作你在生产的消费品,短暂的消遣只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我不擅长做概念区分,只是追求快乐的生活,所以选择两种状态,听起来很分裂,是不是?

但是,喜欢,就是没办法阻挡,只能暂时任由自己这样任性下去喽。

生活很美好,但我也选择生活在别处。

                                        风乎舞雩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