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兵智部•不战卷•0776荀罃伍员•疲敌之计

译文

鲁襄公时,晋楚在郑国展开争霸。

襄公九年,晋悼公率领联合国军包围郑国,郑国人恐惧之余就派人求和。

荀偃说:“继续包围郑国,等待楚国来救援郑国,趁机开战。要不然的这次就打了个寂寞。”

智罃说:“不如答应郑国的请和,然后设计疲惫楚军。具体方案是将我们的军队分成三军,然后配合诸侯的精锐来对抗楚军。这样一来,我们没什么损失,但是楚国就受不了了。现在就直接开战,损失太大,得不偿失。斗智不斗力,这就是先王克制敌人的妙诀。”于是同意了郑国请和,然后三次再郑国和楚国战争。楚军劳师远征,最终无力和晋国相争,晋国终于得到了郑国。

阖闾成为吴王以后,问伍员:“当初你告诉我要攻打楚国,我就知道这是个好主意。就是怕让我前去攻打楚国,同时又害怕别人把这个功劳抢了去。现在我已经成为了国君,可以考虑攻打楚国的问题了。”

伍员回答道:“楚国现在令出多门,没有人真正有能力解决问题。现在如果我们组织三支部队来对付楚军。随便派一支队伍前去骚扰楚国,楚国必然倾巢而出。楚国出兵后我们就撤退,楚国回军我们就再次前去骚扰。楚军一定是疲于奔命。那个时候他们放弃交战的想法,相互扯后腿。这时候我们再全军出击,必然能一举击溃楚军。”阖闾听从了伍员的方案,楚军果然苦不堪言。

[评议译文]

晋吴两国削弱楚国,用的都是同一手法。但是吴能攻破楚国国都而晋国不能,就是因为晋国没有机会发动“柏举之战”。

宋朝的腐儒把城濮之战的时候,晋国不是正义之师。

嗨。正因为宋朝的腐儒有这样的想法,南宋才会不断的妥协避战,最后耻辱的灭亡。真是可悲啊!

按,吴璘对付金兵,也用这种方法。金兵的个性忍耐坚久,命令严酷,一旦令下,必誓死执行任务,因此每次决战,非得打上好几天,纠缠不清。吴璘于是选择有利地形,派出精锐兵卒,轮番骚扰,使金兵穷于应付,不得休息,来磨蚀他们坚忍的士气,等到金兵稍有惰怠的间隙,立刻以奇兵袭击,大胜而回。

原文

鲁襄时,晋、楚争郑。

襄公九年,晋悼公帅诸侯之师围郑,郑人恐,乃行成。

荀偃曰:“遂围之,以待楚人之救也,而与之战。不然,无成。”[边批:亦是。]

知罃曰:“许之盟而还师以敝楚:吾三分四军,与诸侯之锐,以逆来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犹愈于战,暴骨以逞,不可以争。大劳未艾。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乃许郑成,后三驾郑,而楚卒道敝,不能争,晋终得郑。

吴阖闾既立,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己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闾从之,楚于是乎始病。

[评议]

晋、吴敝楚,若出一辙。然吴能破楚,而晋不能者,终少柏举之一战也。宋儒乃以城濮之战咎晋文非王者之师。噫!有此议论,所以养成南宋为不战之天下,而竟奄奄以亡。悲夫!

按:吴璘制金,亦用此术。虏性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于是选据形便,出锐卒,更迭挠之,与之为无穷,使不得休暇,以沮其坚忍之气,俟其少怠,出奇胜之。

晋悼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国最后的荣光。14岁成为国君,29就死了。

荀偃,又称中行偃,晋国的执政大夫。

智罃,也称荀罃,晋国执政大夫。曾经被楚国俘虏,多亏了亲爹荀首抢了个楚国高官的尸体,才将智罃换回来。智罃在返回晋国以前曾经和楚共王有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以后,楚共王认为“晋未可与争”。一语成谶,楚国始终被晋压制。

阖闾,又称公子光,春秋时吴国国君。

伍员,即伍子胥。伍子胥初为楚臣,然其父兄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帮助阖闾登上王位。然后他和孙武攻破楚国国都。后来伍员被阖闾的儿子夫差赐死。

柏举之一战,即柏举之战,三万吴军击溃二十万楚军主力。

吴璘,南宋名将,封新安郡王,后追封信王,七王之一。

智罃这段,在《东周列国志》里叫“智武子分军肆敌”,在历史上这段称为“智武子三驾而楚服”。

伍员的这套方案,看上去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但是真正的疲楚一共持续了六年之久,最后在柏举一举击溃楚军主力。

至于后面说晋国不能像吴国那样攻破楚国国都,我只能说大家的战略目的不同。晋国只是想争霸,没必要非得和楚国分个你死我活。

吴国的战略目的就是要狠狠地打击楚国,而且楚国和伍子胥还有国仇家恨。不攻破楚国国都怎么鞭尸楚平王啊。

其实这个事,我们上学的时候也学过。总结起来就是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太阳底下果然没有什么新鲜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囊•兵智部•不战卷•0776荀罃伍员•疲敌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