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梁祝》:问世间情为何物?
影片的故事来自于梁山伯和祝英台这段爱情故事的传说,讲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翼双飞”的那段典故。影片将初恋的美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故事发生在东晋,那是一个门第风气极盛,党争不断,人人都以化妆为美的时代。
前半段是妙趣横生的喜剧,后半段是悽美动人的悲剧。这种前后的反差最终呈现给人的感觉是浓烈和深刻的。
《梁祝》捕捉到了两人相知阶段的默契,以一种传神而又抒情的方式呈现出来。前期营造的搞笑气氛承担了观影时的娱乐的效果,而之后的抒情慢镜,配上雷颂德,黄佔操刀的配乐,则从声音层面贴切地诠释了一段感情萌芽之后深沉而又微妙的心理状态。
整部故事由祝英台男扮女装去书院读书展开,祝父祝母的初衷是令女儿体面地加入祝家,所以把她送到书院学习琴棋书画。书院有来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
梁山伯是家境贫寒的没落氏族,而祝英台则是出身于有权有势的氏族世家。本片令人最动容的地方是情戏。封建家族的阻扰葬送了一段美好的爱情,这个矛盾冲突在影片中步步逼近,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梁山伯和祝英台偶然在文库邂逅,一段心有灵犀的恋爱关系,由两人由心而发地相视一笑的瞬间展开。
祝英台是一个对于感情主动的人,是炙热的火焰。她身上流露着的那种高贵执着的气息令人动容,而杨采妮的形象亲和可爱。无不让这部电影霎时间变得气象万千。
而吴奇隆饰演的梁山伯则更是一个温文尔雅,至情至性的人,在生活中很照顾祝英台。但是,两人是如此地惴惴不安。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近异性,一个和自己如此惺惺相惜的异性,难免情窦初开。
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徐克的爱情观——爱情的到来往往是难以意料的。古代版的青梅竹马的纯爱故事,场景和人物的成功塑造,也令观众非常容易代入到影片中的情绪里。明明知道结局,但面对这个如烟似幻的故事,观众还是会爲之感动。最后双双化蝶的结局,实现了肉体和精神的共生共灭。
但总会露出蛛丝马迹的,英台的女性习惯令到梁山伯感到很疑惑。他的内心对祝英台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仿佛男女之情。在一同被老师罚站的时候,他对英台坦诚了这种感受。
但越是压抑,但那种爱慕之情越是在心中缭绕不绝,心中有情,发自心肝脾肺肾,他的琴声也变得有了神韵。和《上海之夜》一样,《梁祝》中的音乐元素更令人觉得是和剧情是如此映衬的,能把观众的注意力聚焦起来。
这个古代这个严苛到不能自己寻找自身幸福的时代,梁山伯和祝英台却能在沉闷的书院生活中遇到知己,从而获得一丝心灵上的慰藉。在英台离开书院之前,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山洞中表明自己的真心,那种脉脉不得语的默契比什麽都深遂诱人
跟着山伯与英台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很多徐克眼中的风景。无论是幽静的书院,苍翠的竹林,还是宁静古朴的亭台楼阁,都让我们感受到它更是一部融合传统东方美学与哲学的电影。
在离别前,祝英台叫梁山伯一定要来提亲,因爲她的父母要将她许配给别人。当他来到英台家,英台望山伯的神情是坚定的。仆人叫祝英台去试嫁衣,祝英台冷冷地说了一句“我不去”。那种可以为爱生为爱死的执着和决绝是属于这种勇敢的女子的。
整体来说,《梁祝》是一部值得细细回味的爱情片。导演用他敏锐的洞察力,感性地捕捉了爱情的真善美。特别是祝英台穿着孝服在梁山伯的墓前殉情的场景,风雨大作,被雨水冲洗了浓妆,给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
当时的上层社会,男性羣体中十分流行化妆敷粉。梁山伯出于好奇,爲当时男扮女装的祝英台化了装。看着妆容精緻的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好感,心中不禁泛起了朦胧的爱的涟漪。
至于他们在什麽时候真真正正地动情,我认爲就发生在这一刻。向来素面朝天的祝英台,第一次在梁山伯面前出现娇羞的女儿态。此时此刻,在她心中承载的,一定是对爱情的渴望。
拍摄手法很美,很传神。让人忍不住想起徐克的那部经典的《倩女幽魂》。宁采臣和聂小倩读诗的那一幕,不正正是体现了爱情的默契吗?
导演很好地捕捉到这种美妙的情感体验,更可贵的是他对于爱情有着深层次的理解。罗曼史和生离死别,如绕指柔的神来之笔,靡靡地令人莞尔。
不是每个人的爱情都是刻骨铭心的。爱情是複杂而又重要的牵绊。一旦遇到阻力,家庭,社会地位地位等等因素的阻扰,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变得勇敢。
正因为这种稀缺性,面对那些凄美的爱情故事,观众才会如此地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