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5

传习录卷下

 

【二五四】生死事大,须看明白

问志士、仁人章。

先生曰:「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来太重,不问当死不当死,定要宛转委曲保全,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比干、龙逢,只为他看得分明,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论语》里“志士仁人”那一章。

先生说:“只因世人都把生命看得太重,也不问当死不当死,只管委曲求全,因而把天理丢到一边,忍心伤害天理,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的?做事如果违背了天理,就与禽兽一样了,就算在世上苟且偷生千百年,也不过是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学者务必要在这等关键之处看清楚。比干(谏纣而死)、龙逢(谏桀而死),只因为把生命和天理看的分明,所以才能成就他们的仁。”


释疑:

苟且偷生,即使活个千年百年,也不过是千百年的禽兽,这话痛快淋漓。

当生则生,当死者死,来去自如。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这样才是彻悟生命的本质。

自古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有一种精神,叫做“儒士精神”。所谓儒士精神,是真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儒家讲究中庸,即未发之中和已发之和。此中和之道,正是真正“儒士精神”的体现。我们总是喜欢拿现在的高考和过去的科举比较,认为同是为了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做老爷,其实这只是我们现代人的想象。正因如此,那些所谓为祖国奉献和为人民服务的话语,在大多数人面前,也就不足为奇的流于口头了。而真正的中国儒士不是这样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在骨子里刻上了为国、为民,奉献终生的印记,这种精神早已融化在了他们的血液里,也必将会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中。中和之道,即是孔子之“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所谓天人合一,这和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真空妙有,是一个意思。果真入得境界,眼前的“生、死”也只是两个汉字而已。

什么是儒士精神?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真正的儒士精神,是义无反顾,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世上的人,都因为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就是活命哲学,不问当死不当死,都是委曲婉转,贪生怕死,就是拐着弯也要找借口活下来,这样,把天理都丢了。一旦能够忍心害理,何者不为?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千百年,也不过是做了千百年的禽兽。先生这话说得好,学者要于此处看得明白。


批注:

①志士仁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八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②却。陈本、施本、俞本作“都”。


③比干。殷纣之叔父。谏纣不听,被杀。


④龙逢:姓关,夏桀贤臣。谏桀不昕,被杀。


⑤仁。《全书》及通行本作“人”,误。


⑥)参见《答毛宪副》:“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荀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锺,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游离窜逐之微乎?”(《全书》卷二十一)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12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