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逃避还是面对让你痛苦的人或事?


有人提问:应该逃避还是面对让你痛苦的人或事?

如果没有能力马上处理让你痛苦的人或事,可以暂时让自己先远离他们,然后再慢慢调整心态来面对,但绝不是逃避。

比如分手后伤心难过,心情低落,此时我们可以选择性的远离会让我们触景生情的东西,跟对方有关的物品、联系方式、照片等等。

没有必要通过经常看这些东西来表明自己很坚强,毕竟伤口未愈合,就不要再洒上一把盐了。

同时,也不必过多向他人倾诉自己的不快,因为一遍遍重复不好的经历和遭遇也相当于变相的给那些不好的感觉注入能量,只会让它们越来越强。

这就像给树浇水一样,只要你给足它们营养,它们就会生长。

所以,我们要停止给不好的事情更多的关注,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更喜欢,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如此,眼不见心不烦,时间久了自然会慢慢走出来,此时再去面对,比以前更有力量。

而且当我们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事情时,说不定当初很大的事已经变成了芝麻大点的小事,不足以花费我们的精力了。

当然,这是在感情里,可以运用上面这些方式。

但如果是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恐怕不能轻易脱身,有时候,甚至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那要怎么办呢?

可以通过写感恩日记的方法,如果人或事让你感到痛苦,或许是因为你只看到他们带给你的负面影响。

而现在,我们要通过转念的方式,看看他们带给你的正面意义和价值,这样心里会平静许多。

其实,真正让人感觉痛苦的,有时候并非是外界真实存在的人或事。

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些人或事的看法,我们原有的认知无法调和这些人或事给我们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简而言之,就是曾经的认知太狭窄,容纳不了新进来的东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借此拓宽内心的认知边界。

比如,你最近碰到一个让你讨厌的人,感觉以前生活中从来没有这号人的存在,你当下的认知是: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心中实在难以理解。

而如果你曾经就接触过很多个这种类型的人,也知道他们的行为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再遇到他们的时候你的心态会平静很多。

因为在你的认知里,这样的人实在太多,稀松平常,也就见怪不怪了。刚好也可以借此机会,学习跟更多不同类型的人相处。

李海峰老师在《DISCOVER自我探索》一书里写道:

什么是“能力”?哪怕我看你不顺眼,你看我不顺眼,但是我还是有能力与你沟通,而且不影响我最后的工作绩效,这个就叫“能力”。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同样适用。

所以,假如身边出现让你痛苦的人或事,要么暂时远离,要么拓宽自己的认知,前者帮助我们保存实力,后者直接让我们升级。

就看你怎么选。

你可能感兴趣的:(应该逃避还是面对让你痛苦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