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昨天我们学习了爱的五种能力里的“情绪管理”的能力。我们了解到了,想要管理情绪,首先要学会察觉情绪,觉察到情绪后,再用客观的视角解读、分析自己的情绪。如果是被触碰到情绪按钮,勇敢的去面对,积极的改写自己的记忆。在不伤害自己跟别人的情况下,放下对错。

管理情绪是为走出爱的困境营造一个平和的氛围,让我们可以冷静下来,找出问题的原点。

而今天将要解锁的“述情的能力”也就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是直接剖析问题的原点、表达问题带给我们的感受的能力。自我表达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既是结果,也是改变结果的过程。

然而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表达自我、不敢表达自我,甚至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来猜测自己的需求,有些还会把自我需求用抱怨的方式来表达。

有两类人是非常不容易进行自我表达的。他们当中有些人甚至是跟感情世界失联的,只知道自己内心不舒服,但是不知道这不舒服的感觉叫什么,从而也就不知道怎么排解。

第一类具有表达自我困难的人是:认为集体主义文化是高于个人主义文化的人

这类人一直主动或者被动的忽视、排斥着自己的感觉。错误的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有情绪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只有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才叫做成熟稳重,才能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

考试得了第一名,兴冲冲告诉自己的父母,父母告诉我们不要骄傲,继续努力。感到无助时,旁人告诉我们要坚强。感到嫉妒时,自我开始攻击自己不应该小肚鸡肠。

在这样的强调隐忍、低调,打压式的环境中,我们渐渐的就对情绪感到麻木,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表达感受的欲望跟能力。

第二类具有表达自我困难的人是:要强的人。

在要强的人的眼中,说出自己的需求就等于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甚至是强迫他们承认自己不是那么坚不可摧。这很违背他们要强的需求。

然而一个人再强,也是社会性动物,也需要来自他们的关爱。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就不能知道他的内在感受。也就不知道如何更好的与其相处。甚至还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同事 Lily最近跟家婆闹的非常不愉快。Lily的家婆半年前上来镇上帮 Lily照顾小孩,对于家婆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圈过来帮自己跟老公带小孩, Lily很是感激。就在上两个星期,家婆跟 Lily说小姑的孩子想跟 Lily的孩子玩,想带Lily的孩子回老家住一个星期再回来。Lily 说反正周六日夫妻两人都放假,一起带着孩子回老家跟小姑孩子玩两天,之后再把孩子带上来。家婆当时也没说什么。等到周日准备上来的时候,Lily的婆婆就开始跟Lily的家公跟小姑大吐苦水。说自己在镇上从早忙到晚,现在要回来休息一个星期都不肯,说Lily做人自私,不顾她的感受。Lily百口莫辩的成了全家人的公敌。

在我看来,这矛盾的起源就非常像我们平时听到的:“他爱我就一定知道我在想什么”一样。Lily家婆在不敢清楚的表达自我需求的情况下,又希望别人能满足她的需求。在别人误解她的需求的时候,又心生埋怨,埋怨别人不懂她,不爱她,不在乎她。如果一开始就表达清楚自己想带孩子回去老家休息一个星期。Lily就能很清晰的知道婆婆是想要带小孩回老家去休息一周,而不会误会成“小姑的孩子想跟自己家孩子玩一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因为表达不清楚造成的误会比比皆是。

《好主妇》杂志曾经引用奥地利的一项调查报告:94%的离异人士认为,缺乏交流而导致的误解是导致他们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述情”的能力在我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还不能进行顺利的自我表达,但作者认为自我表达也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

在作者眼中,一个好的自我表达是由:陈述事实➕表达自我感受两部分组成。

作者认为陈述事实的时候一定要客观跟准确,不能夸大或着扭曲事实。因为夸大或者扭曲事实的时候,会激起对方反驳的欲望,从而偏移了问题的焦点。

有这么一个例子:
妻子说:结婚这么多年,过年都是在你家过的。
丈夫立马反驳: 刚结婚那几年就在你家过的呀。怎么能说总是?
妻子说:那也是在你家的多呀。
丈夫说:那也不能说总是啊!

本来妻子很有主动权的一个话题,因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准确的表达事实,演变成了老公对自己语言不准确的反驳。

往往这时候妻子还会觉得很无奈,这明明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丈夫老是抓不到谈话的重点,简直是鸡同鸭讲。

在学完本章节后,我们在陈述事实的时候,要非常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不要因为用词不准确引起对方反驳跟对抗情绪导致话题不能顺利的展开。

在表达自我感受的部分,作者建议我们: 如果对方跟自己关系不是很亲密,只是在进行礼貌性关心的时候,我们在表达自我感受时就可以选择颗粒密度比较粗的形容词。例如 :不舒服,不开心等概括性词汇。

而对于那些跟我们关系很亲密的人,我们就可以把感受描述的更具体,以便他们理解的更贴切,如开心,感动,委屈,内疚,后悔等具体描述的词汇。

为了让我们能快速掌握跟运用述情的能力,作者还为我们整理出了三类“述情”的句型。

类型一: 别人做了什么事,让你感觉怎么样。
例如,“你今天倒了垃圾,我感觉到很开心。”
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对方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你造成什么影响。

类型二: 告诉对方你的需求或者你喜欢的,而不是解决方案或者不喜欢的。

例如: 我的眼镜框松了,想你陪我去配眼镜。

而不是: 陪我去配眼镜。或者对方在问你喜欢吃什么菜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喜欢吃牛肉”而不是告诉对方“我不喜欢吃猪肉”。

告诉对方解决方案,会让对方觉得没有选择空间,只有被动的接受你的安排,而告诉对方你不喜欢什么,也没有让对方明白你喜欢什么,自然他也不懂的怎么满足自己。

类型三: 用“我希望”,“可以”等软词汇代替“你应该”或者命令。

例如: 我希望你今晚能够早点回来。而不是说“你今晚应该早点回来。”、你可以把碗洗了吗?而不是说“把碗洗了”。等

“我希望”跟“你可以”都带有肯定对方的意思,让对方感到自我的价值跟尊重,这样的表达会比简单粗暴的命令让人更有行动力。

列举这三类句型并不是除了这些方式外的就不是好的抒情方式。只要把握住:尊重对方、让对方感觉自己很重要,有选择的权利,行动是自发的而不是命令执行这几点,就是很棒的“述情”方式。

“述情”是可以让我们的心跟对方的心靠的更近的能力,但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有一些学员在实际运用中发现:越“述情”问题反而越多。伴侣发现自己以前不“述情”还没那么多的情绪,现在越“述情”情绪越多,又或者自己“述情”老半天,对方还是无动于衷。

作者认为,不是所有的情绪都需要“述情”,只有经过情绪管理筛选,甄别剩下的较为真实的感受才需要做"述情"。而且“述情”不是控制术,不会自己“述情”了后,对方就立马有改变。“述情”只是感情关系里最适合的沟通方式。比指责、抱怨、冷暴力更利于感情关系。

好了,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分享就接近尾声了。让我们来回顾下“述情”的两项基本功:陈述事实+表达感受。事实要客观、准确。描述感受的用词要因人而异的选择颗粒密度不同的词汇。在“述情”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给对方选择跟下决定的权力,不命令,不抱怨。

下一节,我们将分享“如何做到善解人意的同时影响对方,让对方心甘情愿的做我们希望TA做的事情“。

我们不见不散!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能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