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早点睡,有空多看书”
一一题记
2019年,春天来了,我退休了。适逢微信里有这样的图片:不要说丑化了大爷大妈的形象,在这有图有真相的年代,还真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实这一点儿也不奇怪,就在我楼下的公园里,类似的景观比比皆是。就拿跳广场舞这一活动来说:本来是件挺好的事,歌曲悠扬,舞姿曼妙,舒展筋骨,放松心情。可实际上是他们各自不是按自己需要来控制音量,而是以压倒对方的声音为准,把音量开得震天响,我想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听哪种曲子来跳舞了。至于其他来公园晨练或晚练的人,偌大的公园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我只想说,很多退休的人,是在以一种报复的心态来生活。啥舞都跳,啥事都干。不管适合不适合,只要有人堆的地方就凑进去,加个群再说。似乎退休了就可以无组织无纪律无约束,甚至还可以无法无天了,做些过激的事,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出门旅游,也要四处撒野,不顾形象,不讲公德,说白了就是为老不尊且倚老卖老了。
我住在公园旁一幢十五层楼里的最顶层最东边的拐角,整座楼有七十八户人家,一层两部电梯,一头三户。总面积有160平米,三房三卫两厅一厨,外加一大一小两个阳台,后面的小阳台全封闭,前面的阳台足足有九个平米。进来关上门,就算是与世隔绝了。
我在阳台上栽竹种花,原本不多,就又再加多了几盆。原则是:只要长得茂盛,不必名贵,叶绿花红就好。广东天,四季如夏,大冬天的太阳久晒一会儿,也会让你焦躁起来。就这些个花花草草,隔上一两天不浇水,花就蔫了;再多隔几天,叶就掉了;再多些天,那真个就残了。拖起皮管,拿起花洒,逐盆逐棵,还要让水不流到楼下,这还真是个体力活。
教了大半辈子书,每天起早贪黑不说,还得着装整洁,又不失流行元素;容貌要光鲜,又不能涂脂抹粉。花时间且很费一番脑筋。退休了,我不会“蝉鬓凤钗慵不整”,但至少可以“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随心所欲装扮自己,任性不夸张,得体还舒适。
清早睡到自然醒,还可以睡个回笼觉,这是我上半生从未有过的体验。
好好吃早餐,这也是我上半生从未有过的生活。每天起的比鸡早,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更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工作常态。这下可好了,早餐可以好好准备:烧上开水,煮上鸡蛋,切好水果,泡上麦片,还可以装上一小碟醋泡生姜。哦,先空腹喝杯三七黄芪蜜蜂水。
一天的生活就拉开了序幕:先把泡的衣服放进洗衣机,抹灰拖地,挨着个收拾起屋子,待把衣服晾晒好,就可以泡茶看书了。
我喝茶,特爱熟普和红茶。对于茶的认识,以前吧,不是听别人说点啥,就是从书本里零星半点地看到点啥。这次读了吴建丽主编的《从零开始学茶艺》一书,让我第一次全方位接触到了有关茶的知识,比如:饮茶讲究四季有别,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乌龙,冬饮红茶。而普洱茶是没有季节的。再比如:“茶器,三才待客”,把有托盘的盖碗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把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茶,称为“三才合一”。还比如:泡茶用的水有三沸之说。一沸如蟹眼鱼目,由壶中窜起,有滴滴微响;二沸是缘边如泉涌,且气泡连珠而出;三沸是水在壶中腾波鼓浪。等等,还真是娱乐无穷。“品茶应和自然环境、茶人心态等元素密切相关,天与人、人与境、茶与水、茶与具以及情与理相互的协调融和,是饮茶精华所在”。
真是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汗颜。这本书两三天就看完了,但想要掌握泡茶知识,那就得要些时间了。好在家里有些不太名贵的普洱、红茶、绿茶,茶具也算齐全,琢磨着按书中所述泡上一泡,一星期下来,虽不熟练,可也还弄了泡茶的程序。茶香四溢,茶水回甘,杯杯盏盏,爱不释手。
午睡基本准时,但并不是每天都睡着了。不过也没有关系:睡着就睡着,睡不着就当闭目养神:听书听歌都可以。
看书,算我的最爱。说到看书,我要由衷地感谢“微信读书”平台。从小我就怕进书店,一是怕买书花钱超资,二是怕买来没地儿收放,最怕的就是第三条,进书店后选择书的痛苦。买了这本回家留在了身边,又舍不得把那本留在了书店。纠结呀!干脆不进去,不看不买也就没对不住谁了。所以至今我藏书不多。的确,手机上看书,是没有手捧纸质书阅读过瘾:闻着油墨的书香,听着纸张的响动,甚至可以把书揣进怀里。可手机上的“微信读书”平台也好处多多了:只要分享些内容,就可获无限阅读卡;还免去了购书藏书或是借书的烦恼。最欣慰的是,书籍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还可在这个平台上边读边做书签笔记,写评论,也看到其他读者的点评,甚至可以与他们交流互动。每天看书一小时,一周下来,最少八个多小时,多则有十几个小时,阅读字数十几万或二十几万不等。
都说烟酒不分家,我觉得读写也不分家。 “文学是雕虫小技,是窄门。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可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这是70后作家冯唐关于文学的论述。我举双手赞成(尽管我赞不赞成没啥用)。关于写作,我还很喜欢周作人先生说的:其实我们这样说话作文无非只是想这样做,想这样聊以自娱,如其觉得没有什么可娱,那么尽可简单地停止。就好像我们在门外草地上翻几个筋斗,想象那对面高楼上的美人看着,(明知她未必看见,)很是高兴,是一种办法;反正她不会看见,不翻筋斗了,且卧在草地上看云罢,这也是一种办法。
我深知自己写作功底差,不敢多写,也不常写,但有时又忍不住胡诌几句。一年里跑了些地方,也遇到一些事情:日本之旅,成都之行;家人聚会,同学离世。静下心来,不吐不快️,有时还真是搔耳挠腮,坐立不安。 “我从未努力经营我的文章,只是让心里的感动如泉水般涌出来,好像清晨的树叶闪着露水,或是被阳光照耀的牵牛花突然开放了动人的紫色。”,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自述,我觉得道出了码字人的心思。也或许是日本作家外山滋比古先生所言“与其做一个无所不知的人,不如做一个无所不思的人”,更激发了我的热情与冲动,那就随性写吧。这一年也写了四五万字,乐得给自己一个自在,也给岁月一个交代。
用什么来点缀 ,
六点钟在下午?
六点钟在下午 ,
点缀在你生命中,
仅有仿佛的灯光,
褪败的夕阳,窗外
一张落叶在旋转!
用什么来陪伴 ,
六点钟在下午?
六点钟在下午 ,
陪伴着你在暮色里闲坐,
等光走了,影子变换,
一支烟,为小雨点
继续着,无所盼望!
无意间读到了林微因的《六点钟在下午》这首诗,顿觉释怀不少:原来林女士也对下午六点钟的时光有过如此的忧虑。不消说,通常下午六点钟,人们刚刚工作完,或在回家的路上,或在超市买菜,或在家做饭或吃饭,或正往约好的饭店赶着聚餐,步履匆匆,神色紧张,哪有闲工夫惆怅?
可我也不知道从哪天起,自己在下午六点的时光会伤感起来:一眼瞥见了阳台下的校园,操场空无一人,没有喧嚣。只见太阳正西下,余晖散满天,没有了晨光的透亮,更没有蓬勃生机的景象。两三只鸟儿唧唧咋咋落在了阳台的三角梅枝上,天要黑了,鸟儿归巢。当然我不会点上一支烟,“继续盼望”,但我真的会久久地伫立在暮色里,任内心的惆怅泛起,凭自己的思绪纷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来人们对夕阳的畏惧由来已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豪情虽来自理性,可情感不由自己。我就算一头扎进厨房,假装忙了起来,心思却还是留在了屋外的夕阳……这还是晴天的黄昏,如是阴雨雪天的此刻,就只想着去找“红泥小火炉”和那“能饮一杯无”的人了!
这样想来,人们忙于晚餐是很有意义的,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三餐之一,还是有充裕时间慢慢享受美食,还有躲过了天黑下来时的惆怅。记得有人用这么句话来形容人老走向离世的过程:太黑的很慢,而且夜会很长很长……很是伤感!
无论何时,晚上的时光,都是我觉得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光。天已经黑了,啥也看不见了;可华灯初上,灯红酒绿,又是一番景象。因为工作多年来,除了上晚修,晚上的时间基本都是拿来随意挥霍的:看体育节目,看心仪剧目,有时也会去看些恶心低俗的东西恶心一下自己,别说,此法既没能拉低我的智商,我不会相信机枪打飞机,也还是知道人的命也只有一条,反倒更增添了我追求诗和远方的信念。
我很自律,每天晚饭后都去运动,是每天哟!有段时间还坚持跑十公里。可事实证明,我没有长跑人的体质,现在只能是每晚在公园里疾走,两圈下来,五公里,五十分种;接着在自家书房里做瑜伽,手机下载的APP,易学可行,每次二三十分钟,动作到位,效果甚佳。此外,一周里选择一两晚,约上几个球友打上一两场球,羽毛球是最爱,乒乓球现学,还时不时想着学打网球。这样想着,心里美滋滋。
虽说我们这代人没有像民国时期那样普遍穿旗袍,但在一些场合旗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对我而言,身着旗袍,是件很神圣的事情。我始终觉得旗袍是中国和世界华人女子的传统服饰,是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子国服。为此我还特意报班学习了两天八小时,也参加了一次大型走秀活动。学了不少知识:双眼平视前方,上身水平不动,抬头挺胸收腹,头顶找天,双手找地生根。走起来,肩手腕指要放松。迈步时,大腿的肌肉发力带动小腿。不可歪扭,掩膝,抬脚离地最多1寸左右,发力点不可在胯部。总之,温婉动人、亭亭玉立、高端大气、文静高雅、雍容华贵、超凡脱俗、怡然自乐、举止得体、洒脱自信……都要在你全身得到体现。
没错,做到这些一定会有效果,但我看来身材相貌条件还是首位的,外在吸引不了眼球,内在美,人家也愿不看了。也就是说,旗袍不一定就是谁穿谁好看。很多人是趋之若鹜,误以为价钱越高的旗袍穿上就越好看。她们不仅用重金购置旗袍,家里堆积的旗袍可以开个商店了,而且还一场接一场的参加走秀。其实真的没有必要,除非有条件又真是喜欢,就另当别论了。
有人说,人到了一定年龄,会选择和让自己开心的人在一起:和阳光开朗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有阴暗;和心胸宽阔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有狭隘;和坚定自信的人在一起,内心就少有迷茫。可是,人海茫茫,到哪去找这样的人?与其到人海之中苦苦寻觅,不如开始学会善待自己,平和而温暖地生活。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知己好友二三人足够,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一个人“好比你是蜘蛛,你的周围也有你自织的蛛网,细致地牵引着天地,不怕多少次风雨来吹断它”(林微音语)。生命的时间表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有多大的能力就去结多大的网,别让别人打乱了你的生活节奏 。朋友少一点也没什么不好,只要足够真心,宁缺毋滥才有真情。真的不必把所有人都请进你生命里,也唯有给感情适当留白,对的人才会来敲门。其实人脑如同电脑,每过一段就得清扫清扫,留存快乐和知已,删除小人与烦恼。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正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的: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梁实秋也说:退休不一定要远离尘嚣,遁迹山林,也无须隐藏人海,杜门谢客——一个人真正地退休之后,门前自然车马稀。
米兰·昆德拉所言的“生活在别处”,意为不局限于现实的生存环境,人的灵魂可以诗意存在。我没有那么高深,但我崇尚自由自在的生命。只要自己阳光明媚,到哪都能鸟语花香。现在我就很喜欢这种与自己相处的模式:阅读、运动、旅游。我不仅要喜欢现在的自己,更要努力成为未来喜欢的那个自己。因为“我们今天所叫做生活的,过后它便是历史”。
2020年,即将来临,且以白居易的诗为此文作结迎新年: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即是:一愿天下太平,现世安好;二愿父母家人,身体强健;三愿亲朋相聚,家人团圆。
2020,新年快乐!
一一2019、12、25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