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柳青

开头的这句话是写在书的封面上的,与书名相呼应,我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在每个阶段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

这本书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主人公高加林出生于高家村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亲以农作为生计,高加林在城里工作是位民办教师。一天高加林回到家中告知父母自己的职位被同村村主任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下来,这个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头上闷了一棍。一是高加林从小没受过农作的苦,是村里人眼中的 “文化人”。二来家里靠高加林这几年教书挣的工分日子过得并不紧巴。高加林没办法劝自己认命,虽然他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是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但是身为普通老百姓的他们对这个结果并没有能力来改变。

接下来的一个月高加林就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一天高加林起床后出门看见年迈的母亲佝偻着身子在田里拔草,心里一阵泛酸心想不能再颓废下去了,他现在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想通后的高加林虽然行动上有所改变但心里还是想着有没有能让他去城里工作的机会。

成为农民后的高加林与名为巧珍的同村女子互生情愫,巧珍没有读过书,对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很是喜欢与崇拜。不光为刚成为农民时的高加林在农作的时候送去水果,还帮高加林卖白馍。高加林深受感动。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男女谈恋爱通常都由媒人介绍、父母指婚。他们两人的自由恋爱也就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话题。

一天,高加林的父亲递给了他一封他叔父来的信,他的叔父是他父亲唯一的弟弟,从小外出当兵离家,现在是新疆的副师政委。来信中说,叔父转业到当地工作了,就任劳动局局长。看到这封信的高加林高兴极了,他觉得他去城里工作的事有着落了…

不久后高加林叔父就回村了,一阵寒暄后高加林父亲就对他叔父说了关于高加林工作的事情,由于上一任的劳动局局长就是因为“走后门”被检举下台的,高加林叔父就回绝了这个请求。不过有 “眼力见儿”的副局长知道了这个事情就暗中在城里给高加林找了个记者的工作。

重新回到城里的高加林兴奋极了,不禁感叹,在他做教师时是被“后门”顶替下来的。而他现在也是因为“后门”成了国家正式工人。进城后的高加林在工作表现上很优秀,同时也与高中同学黄丽萍加深了往来。高加林和黄丽萍在高中时就很聊得来,当时的关系用现在的话说是“恋人未满”的那种关系,高中毕业后两人都没考上大学,高加林回了农村,黄丽萍留在了城里,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了了之。后来黄丽萍和同在城里的另一个高中同学张克南谈了恋爱。

高加林再次回城工作后,黄丽萍经常找高加林聊天,时事、书籍等等两人共同话题很多。黄丽萍也会给高加林情感上的暗示。每当这时高加林就会想起巧珍。高加林进城后巧珍来看过他,巧珍与他谈论的话题总是村里的农作以及谁家的猪生了几个猪仔这些农村生活的琐碎事。虽然他是爱巧珍的,但每当这个时候他都是很烦躁。高加林面对高知的“灵魂伴侣”黄丽萍以及给他最朴实的爱的巧珍,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在高加林纠结的时候,黄丽萍也在做选择,一方面她控制不住对高加林的喜欢,一方面又不知道怎么和相处了两年的男友张克南以及父母说明这个事情。最后黄丽萍决定去找高加林表明心意,黄丽萍表示如果高加林和她在一起后他们可以一起回她的南京老家工作,她可以让她的父亲通过关系让高加林去《新华日报》工作。

高加林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耽误了自己生活道路的转折,权衡一切后,最后决定和巧珍分手…分手后不久巧珍和同村的一名为马栓的男子结了婚。黄丽萍和张克南也分了手。高加林和黄丽萍两人在他们的县城里很是风光,恋爱的模式也是十分浪漫的,于是全程都在议论他们。

被分手后的张克南很难过,他母亲气不过就将高加林工作是走后门得来的这个事情举报给了上级单位。上级单位查证后发现确有此事就将高加林的职位撤了,他也就只能回到农村了,继续之前的农作生活。虽然黄丽萍很爱高加林,但是她也做不到为了一个人舍弃城市生活,去到农村。令人感慨的是最后的高加林除了经历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爱的巧珍已经结婚了,向往的大城市生活也破灭了…

看完这本书后的我深深叹了口气,感叹是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起起落落才完整。对于主人公高加林,既同情在农村时想出人头地但没有门路,一身本领无处施展的他。又憎恨面对罗曼蒂克的爱情及自己的前途狠心抛弃“糟糠之妻”巧珍的他。

每个人的人生,正是一次次的选择才成为了我们现在的样子。其实越长大越发现所有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我们可以承担一切选择带来的结果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