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随笔:审清题意、廓清概念方能拨云见日———王安石《河北民》的教学感悟

刚刚进行的高三语文模拟测试中,一道手法鉴赏题暴露出学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因审题不清、概念模糊、似是而非而与准确答案擦肩而过。在此做一梳理,以廓清概念,提高鉴赏能力。

诗题如下: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注:①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②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长安斗柔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邵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正确答案暂搁一旁,我们先来说说学生答题中的错误答案,将各种错误答案背后的错误思维分析清楚,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错例一:用典(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诗的最后一联“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提到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与侍臣谈话的故事,属于用典本没错,但什么是用典?用典的作用是什么?此句中的用典是不是来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是做题必有的思维前提。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由此可见,用典的作用是为了抒情,我们一般也把用典归入诗歌鉴赏抒情方法中的间接抒情抒情系列。诗歌鉴赏中的抒情方式分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典抒情。既然用典是为了抒情,题干中要的是“为表现河北民的苦辛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可见将答案定为用典并不合适。同理,借古讽今和借景抒情都不合适。

错例二: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属于诗歌的章法结构 ,即一开头就进入正题,不绕圈子。诗歌的首联“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长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连年战祸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面,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在用“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一句统领之后,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开门见山在本诗中只起到了一个直接点题和统领全篇作用,至于“如何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要在第一联以后的内容里进行分析才对。同理,只抒胸臆也不对,一是题干问的不是抒情方法,而是题干所要的答题范围也不在此联里面。

错例三:对比。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与坏、辨别是与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和反衬的区别是: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反衬有主次之分。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对比,对比双方的分量平均,目的是为了突出社会的贫富差距。“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反衬,“”蝉噪”是为了突出“林静”,“鸟鸣”是为了突出“山幽”。很明显,题干的侧重点在“河北民的苦辛”,若要用本诗最后一联中的的“贞观之治”作为答题依据,也只能侧重北宋百姓苦辛、民不聊生的现状来分析,因此用对比作答,远没有用反衬作答精确。

学生拟出以上错误答案并非空穴来风,每一个错误答案背后都有一个错误思维和错误的依据:或者不审题干,或者答题范围不明,或者概念不清,或者对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缺乏推敲。在理清以上诸多问题之后,我们来看这道题的正确答案:

①铺陈(渲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六句,紧扣开篇“长苦辛”三字而来,层层深入地铺叙了百姓深受压迫之苦,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推理出此答案的思维路径是:先确定本首诗属于叙事诗,在叙述河北民苦辛的时候,反复列举了三层事实:输与官家事夷狄、州县仍催给河役、南人丰年自无食来层层渲染河北民的苦辛。然后搜索知识网络中《孔雀东南飞》中的铺陈叙事来印证,最后具体分析此诗准确作答。

②对比。北宋国势江河日下,与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有感于民不聊生的惨象,通过今昔对比针硬时弊。此条答案并不是最佳答案。因为题干问的是“如何变现河北民的苦辛”,“通过今昔对比针硬时弊”并不是题干的答题指向。精确的表述应为:反衬。北宋国势江河日下,诗人拿唐朝的贞观盛世形成强烈对照,从而反衬出河北民的民不聊生。

③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推理出此答案的思维路径是:先弄清“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为描写,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然后搜索知识网络中类似的例子,如《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就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最后具体分析此诗准确作答。

补充答案:夸张。“悲愁白日天地昏”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更加形象地突出河北民民不聊生的苦辛之状。学生在分析表达技巧时的思维路径是从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修辞是最为直接的一个入手点,同时夸张的修辞也确实能表现“河北民的苦辛”,因此答这一手法理应给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随笔:审清题意、廓清概念方能拨云见日———王安石《河北民》的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