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助推理解形成思辩——看虞大明老师讲《“诺曼底号”遇难记》

5月18日,与老师们一起观看了虞大明老师的课例《“诺曼底号”遇难记》。这节课的视点是:基于情景再现推动理解。所以在看课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关注虞大明老师是如何实现情景再现的。

就像虞大明老师说的:“上这样的课是很累的。需要老师的全情投入。”确实,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虞老师把“文字、音乐、朗读”融为一体的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贯穿“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句话,让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绅士风度、忠于职守”的形象立于学生心中,从而真正理解“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

听完这节课,我特意查了一下“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是调动情感的一种手段,是一种联想想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点:感受、想象、表达。感受是基础,想象是桥梁,表达是实现。在这节课中,虞老师抓住三个关键点,很好地实现了学生感受力、想象力、表达力的训练。

落实朗读训练用声传情

开课伊始,虞老师便直奔主题,用音乐渲染氛围,让文字在朗读中直击心灵,在了解“如此可怕的灾难,一般情况下会导致船毁人亡”的结果中,明白“乱的不可开交的‘诺曼底号’船上在一个声音响起时大家却能‘井然有序’撤离”,全靠的是如定海神针一样的哈尔威船长。从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主线:为什么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而这样的朗读训练,也贯穿整个课堂。如:遇难时场面的前后对比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练习以及沉船时的悲壮诵读,时时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形成连续不断的画面,用声音引发情感与人物共鸣、共情。


聚焦画面在思辩中研读

开课的沉浸式朗读,一下子便把哈尔威船长推到了学生的面前,但虞老师不急于让学生给船长的形象下结论,而是提示学生“关注描写哈尔威船长的段落,思考哪几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画,通过“拟小标题”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分享交流:对话文本、对话人物、对话作者”,让学生在自主质疑、发问中走进人物,从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让浮现在眼前的人物扎在心中。

举一反三关注高质量表达

表达,是本节课的最终实现。无论是前面的沉浸式朗读,还是课中撞击思维的一次次对话、质疑,都在引导学生把感受、想象变成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个贯穿全文的主线“为什么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让言语表达得到有效训练;一个总结性的问题“真正的强者是那种_______的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言语表达的秘钥。

“上这样的课很累”。这是虞大明老师课后说的一句话。但我们却看到,这种累,是师生课堂上的全情投入;这种累,是师生思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这种累,是超越文本的高阶思维训练的高级享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景再现,助推理解形成思辩——看虞大明老师讲《“诺曼底号”遇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