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三本书

book-2743833_1280.jpg

最近一年,已经记不清到底读过几本书。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焦虑心理,使得自己读书不求领会,只求进度。现在想想,也挺有趣,自己当时竟然那么的傻。

焦虑,这个心态我想不同年龄段的人,各有各的体会。而去年我的焦虑原因,是从众。2015-2017年是自媒体的红利时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知识付费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也正是在那时,不知怎么掀起了一股焦虑之风,越来越多的人被风向所感染,加入焦虑的大军,好像有种不焦虑就要落伍的感觉。

制造了需求,供应也应运而生,面对着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产品,人们明智地选择了自我提升的通道,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创造光明的未来,这的确是好事。毕竟有了向上的动力,总比浑浑噩噩又不自觉要强。

不过,就是这么神奇,越焦虑,越感觉时间不够用,就越难以在一件事情上保持持续的专注力。比如说,阅读。

受影响于焦虑的心态,就连读书都不愿意静下心去,于是,寄希望于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我,反而找不到了读书的方向。也就是在那时,接触到了李笑来老师的读书观点:一字不差地去阅读。

就是这样,你也许会感觉这再简单不过了。这的确简单,但却不容易做到。不信,你看看周围有多少人保持着阅读习惯,又有多少人在一字不差地进行阅读?

这样算算,读书已经很不错了,可以一字不差地阅读就更难能可贵。放眼现在,看看周围的人在刷着抖音、小视频等APP,你可以会心一笑。嗯,自己又进步了。

在这样的指导下,我结束了自己的傻冒行为。昨天,正好是世界读书日,算下来,自己一字不差读完的出版物,有三本:《西游记》、《影响力》,《人类简史》。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故事。

读《西游记》的时间最长,断断续续有四个多月。

说实话,如果看86版电视剧,我会觉得它是经典,读《西游记》原著,才知道它为什么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喜欢电视剧里的唐僧,因为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唐高僧,性格天然接近于圣人。而读过书后,唐长老变得接地气,他不再圣人化,而是有着常人的嗔痴怒惧。而孙大圣,竟然经常充当着唐长老的精神支柱。总之,这本书让我回味无穷。

《影响力》是第二遍读,最初在大学中读过。不得不说,有些书意义非凡,但是不同的心历会读出不同的内容。比如在大学时是为了读而读,难解其中滋味。而这次读,每一章节,每一个发现都能引起心中的共鸣——人们看似自然的行为背后竟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这些内容因为有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后,都不再晦涩难懂,而是亲切自然,让人大呼值得。

《人类简史》让我爱恨交加。为了锻炼一字不差的阅读能力,我将书中的内容逐字敲进了电脑。不过收获与付出成正比:

  1. 我理解了作者每一章节内容的意思,仿佛是作者将他的思想向我娓娓道来。

  2. 很多在现在看来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背后都有属于它们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尽管有些极为偶然。

  3. 不再焦虑。在意识到即便人类至今取得了如此的成就,放在历史中仍不过是沧海一粟,我意识到焦虑根本没什么用。真正重要的事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靠着焦虑去推动,能走多远?

  4. 发现了书中十几处错别字(正版书)。

朋友对我说她读不进去书,最多对有故事情节的书感些兴趣。问我怎么办可以养成读书的习惯。

我想了想,说不必强求自己一定读些社科类的书籍,一开始可以从感兴趣的类型入手,比如小说。先发现阅读的乐趣,培养正确的读书方法,然后循序渐进,每天读一点,应该会养成习惯。

她说:“这是不是像21天培养习惯的那种,坚持21天之后我就会养成习惯?”

我笑了笑,说养成习惯,我认为最少得三到六个月,让这种行为融入到生活中。所谓的21天养成习惯,那可能是对本身就有兴趣的人说的。对于没兴趣的,坚持了21天之后,不是习惯,是解放。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过的三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