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小时工作法,带来的思考和启示,让人生双倍成长

最近看文章看到一篇文章讲16小时工作法,很受启发,一下子就惊醒了梦中人。正常来说我们每天工作是8小时,每天工作16小时,那要把人累死了。但是很多企业家,比如李嘉诚、稻盛和夫、比尔盖茨等,都极力提倡16小时工作制。


人在工作的状态中,会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会有意识去改变自己,会有意识去培养自己的商业思维,会思考自己当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论去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一种迷茫感的时候,怎么办?唯有延长工作时间,方可突破自己的局限。


在这16个小时中,有锻炼身体,有工作、有看书、有听课、有和有价值的人交往,这些都是16小时中需要去做的事情,并不是说16小时一直搬砖,那么这样只会让自己越办越累,会极大耗尽自己的精力。甚至在每天搬砖过后,就想好好睡一觉。


人生苦短,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自己是否有思考过如何去体现生命的价值。当在目前干一件事并不能够感到愉快感时,并没有关系,因为人就是一个欲望的团体,当欲望不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当欲望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无聊。但是当自己经历过欲望没有被满足的痛苦和欲望被满足的无聊之后,就会产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来给自己定位当下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勤奋的人一直在勤奋,努力的人一直在努力。勤奋的人就算在奋斗的道路上遇到了各种挫折和磨难,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打压或者失败,会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会告诉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应该要注意什么,在下一次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而懒惰的人总是觉得天上会掉馅饼,这种馅饼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躁,尤其总是不能够获得满足的情况下。


16小时工作法,是一种思维的概念。当别人觉得每天要工作8小时,而自己要工作16小时,那么是不是比别人要多活几十年。当这样去算账的时候,人生就变得很有意思了,并且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所在,而且会让自己每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而不断去学习和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


30岁之前可能更多的是依靠我们的技能而生存,但是30岁之后,人往往更多考虑自己的认知思维的变化了。因为很多层面的东西不是技能就能够解决的,需要自己的统筹观和思维观去干一件事。比如说:今年30岁了,我要搬砖。在工地上搬砖,日复一日,当体验几天可能就可以了,如果一直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搬砖上,那么就会产生一种习惯,觉得自己就是搬砖人。这时候如何把时间思考在如何做一件事是能够产生复利的,比如写作、阅读、锻炼身体,那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在某一天产生拐点,从而塑造更好的自己。


就拿自己的认知体系来说,自己也是在一个方向上去不停实验,不停验证,让自己能够获得基本数据支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能够让自己觉醒,让自己能够很清楚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波澜壮阔。


总而言之,工作16小时,是一种思维导向,是对自己思维的引导。如果你是一个打工人,八小时可以给单位,但是另外八小时是不是可以给自己呢?这样自己每一天会有双向成长、双倍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16小时工作法,带来的思考和启示,让人生双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