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逛潘家园旧书市场的时候,听到有人说“中庸之道太有学问了”,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和共鸣,儒家的思想传承了几千年,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和优势。“四书”里里面凝集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指引着我们的为人处世。

作为凡尘俗子、浩瀚宇宙的一粒尘埃(这话说的有些玄乎了),在世俗的大染缸里见的越多、接触的越多、经历的越多,见识了起起伏伏、大起大落,对于中庸之道也就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中庸之道,绝不能只从字面理解,文字只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但文字并不代表思想的全部,因为有些思想无法用语言完全地、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许就在于此吧。

对于中庸之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领悟能力和思想深度的不同,对此的理解也不同。自己的理解是,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之道”,讲究一个平衡,也可以说是一种和谐,“和为贵”,和谐的环境,是美好的,才有利于更长远、可持续地发展。这就好比整天舞刀弄枪、炮火纷飞、担惊受怕的日子好不到哪里去,生活里少不了意外,有些不可避免,但有些却可以通过预防从而避开,而和谐的环境,会潜在地排除掉一些人为的意外和不好的因素。

中庸之道的思想,不能过激、也不能不足,就好比一个人的自信,过度自信成了自负、缺乏自信成了自卑,这两种情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利的。要学会拿捏,讲究适度,过度的后果就会出现“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戏剧性反转,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保持中正之道,才会更加长久。

适度的调整,其实也是为了达到一种平衡,绝对的静止平衡、一成不变是很难的,现实生活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伏、波动,但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追求平衡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走路,只有保持身体平衡,才不至于摇摇晃晃、容易跌到,才能走得更稳重、走得更远,当然有时也会摇晃,但可以及时调整过来。

中庸之道,也是对好与坏、利与弊进行的一种拿捏和权衡,“穷则变”,如果达到极端,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也就会打破之前所形成的平衡态,也可以说是一种破坏,破坏掉坏的东西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破坏掉好的状态那么问题就会来了。也就是说,中庸之道是对一种状态的维持,只有维持好了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