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图片发自App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无数次的灾难之中,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仍然能保持一条完整的文化发展脉络而没有断裂,仍然保持了大一统的文化格局,这有赖于儒家文化对政治、社会的稳定作用,也有赖于中庸之道中的现实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事方式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极为推崇中庸之道,孔子曾赞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把“中庸”视为人生至高的品德,作为一个有道德有境界的人,君子应当努力去追求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并非来自于孔子,而是来自于更古老的典籍,来自于中国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它是我们华夏先祖的人生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似乎是中国人的人生宿命和最佳选择。

尧说,“允执其中”,舜奉行“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原则。这里面都说到了中,这个“中”,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人生智慧。就是一种理性的、现实的、不迷狂的状态。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说一个有道德有价值追求的人,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西方所谓文质彬彬的 “绅士”,他们追求的中庸之道。

而小人也不是坏人,而是说那些没有知识、理想和道德追求的人,他们是反对中庸的,他们的行事方式,往往走极端,要么懒得像猪,什么也不肯干,浑浑噩噩过一生,要么狂暴地像狼,做事容易走极端,也许就会在狂暴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是违反了中庸之道而反其道而行之的。

图片发自App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庸之道呢?这里面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中”是“中正”,不偏不倚,既不达不到,又不能过头,我们要掌握一个平衡点。

人生的最高智慧就是把握住该把握的,没有必要没有希望的就不要去孜孜以求了,这就是中。

“庸”是普通,平平常常。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是说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

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和和美美,这就是心平气和的人生,这就是心平气和的世界。中国文化历来是以中和为美的。

那么,中庸之道到底是不是和稀泥?其实这都是我们误解了中的真正意思。 “中”,不是几何学上的中点,也不是代数学上的平均值,更不是好好先生抹稀泥搞折中,而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所以,不管是社会治理,还是人生行事,都要遵循中庸之道。“如当盛夏极暑时,须用饮冷,就凉处,衣葛,挥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当隆冬盛寒时,须用饮汤,就密室,重裘,拥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极暑时重裘拥火,盛寒时衣葛挥扇,便是怪异,便是失其中矣。”。

面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种种问题,不苟安,不浮躁,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有诗与远方。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把握好分寸,审时度势,进退有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的要义。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