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而努力,又为何躺平 ?

谈起努力,意味着确定某种目标之后,费力的改变现状,向目标靠近,所以努力是从一种状态到一种状态的做功。生命之初,儿童因着对世界本能的好奇,吃饱睡足之后,也总会到处攀爬,动手动嘴动脚动个不停,但不会有人说孩子们很努力,就像动物除了觅食之外,也会进行活动,我们也不会说动物是努力的。因为这些是出于本能的,生命本身就是有生命力和探索欲的。所以,生命的就是有着生长、扩展、探索的本能的。所谓努力,不过是这种本能的体现。但生命也有着惰怠的本能,毕竟努力是一件耗费能量的事情,在生存有所保障的情况下,能偷懒则尽量偷懒。为了生存而必要的努力和懒惰结合,形成稳态,维持当前生活状态。

那是什么促使一个人在生存无忧的情况下,还费劲心力,对余下不多的个人可支配时间,挖潜增效,努力呢 ? 比如在二线城市有着安稳工作的人,决定到大城市打拼,比如一个在公司已有一席之地的人,还是殚精竭虑,想要更多份额和空间。在我看来,这是出于恐惧或是希望。时局动荡,出于失去现有利益的危机感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化的恐惧感,人们选择先发制人,努力掌握技能,获取信息,以期在变动中占据有利位置。人们将眼光投向自己,当看到更理想的生活方式,更完整的人性,更强大的能力时,人们心向往之,反观自身,对自己当前的生活感到不满不甘,故而努力向理想的自我,理想的生活靠近。

奋斗的理由,其实也就是活着的理由,活着就代表生命力,或通过言语、或通过行动,生命力得以表现。支撑其活下去的理由有三个,对爱的渴求,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的怜悯。这也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

但近年来常常看到,年轻人躺平的消息,形式各样,有打一天零工休息好几天的三和大神,也有离群索居,过着完全不工作的低成本生活的人,这些都是外在形式上的。在精神层面的躺平更甚,“死于二十五岁的少年,七十五岁那年下葬”,精神层面的躺平表现为,行尸走肉的活着,没有希望,没有愤怒,没有思想,在更加原子化的今天,连情感也没有了,没有与人的链接。

原初生机勃勃的孩子,是如何变成彻底躺平的成年人呢 ?

简单来讲,就像实验室里每次去拿奶酪都会被点击的小老鼠,当努力带来的是痛苦,多次之后,人也就绝望了,而绝望,是反生命力的,是消耗情感和力量的,因而从内心,就没有力量在去争取了。

但实际情况远比实验室复杂。年轻人会感到绝望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 对现实世界真实的运行规律认识不足,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引导者,能接触到的更多是通俗文化,比如时下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游戏、综艺、网剧等等,这些是各个互联网中拿着高薪的最聪明的研发人员,,为了增加用户停留时长,竭尽心力的设计产品,触发用户脑内多巴胺的分泌,以及研究如何才能让用户更加上瘾。在种种诱惑面前,是很容易花较多时间在这种虚幻的快乐之中的。而这些内容描摹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有较大差异的,毕竟这些内容是为了服务和讨好用户的,而现实世界充斥着资源和能力的竞争与权力的博弈,充斥着种种待解决的难题,是艰难的。对于不了解其运行规律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拿着自己想当然的世界观和真实世界碰撞,自然会头破血流。

当今世界,比起工业化之前的世界,复杂度骤增。但很多家庭教育或者流行于舆论之中的观念,都是非现代化的,甚至是原始的,是不适配于当今时代的。如果没有政治历史经济等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和思考框架,很难看懂劳动力市场与公司制度,很难理解自己的来路和当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情绪处理和心理学知识,也很难理解现代化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同事与老板的关系。如果没有思辨能力,很难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很难摆脱可能对自己不利的流行价值观。未装配好基本知识和思考能力,面对繁复的现实,庞杂的信息,贫富和阶级之间的鸿沟,如何又能自处呢 ? 面对挫折失败,又如何进行调整呢?

二. 自我接纳不足,理想化的自我也现实自我差距过大,进而产生对自我的否定。如果第一点是由于理想化世界而导致排斥现实,第二点则是由于对自我的理想化,难以实现,种种愿望和需求难以满足,进而自暴自弃,放弃自我。比如,十几年前,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是一家人的希望。但如今大学生毕业可能还找不到工作,你让一个曾经被承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的孩子,毕业后,面对要么啃老,要么从事底层基础工作的现实,是有很大落差的。

三. 没有理想与信念,没有足够的韧性和积极的视角。这些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从中走出来,有的人却沉溺其中。因为个人天资或后天经历等等因素,有的人面对种种疑难痛苦,种种挫折困惑,还是能够尝试用积极的视角和心态去对待,或者就算不明白,还是没有退缩,选择用种种方式去调整适应。

四. 人部分是有家庭和学校塑造的,家庭的观念和教育方式,源自于历史,那是很难改变的。学校的教育,本人也经历过封闭式高中填鸭式教育和题海战术,深切感知过这种方式对人思考和感知能力的摧毁。如果学校在攀比名校录取率和一本二本升学率之外,能够有更长远的视角,关注学生的价值选择,人格的健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知识面的扩展等等长期影响更大的方面,是不是比只关注三年后去哪所大学,更加有价值呢?

外部大环境,手无寸铁的普通年轻人们,当然无力改变。面对艰难时世,面对充斥在内心的愤懑、绝望、甚至戾气,除了毫无生命力的躺平,能做什么呢?从为何躺平的问题之中,就已经有如何面对的答案了。首先,事实就是事实,不管如何讨厌不满,都要接受现实和现实中的自己。其次,去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可以听讲,可以读书,也可以是交谈,去理解真实世界运行逻辑的理论基础。去实践,可以是社会生产,也可以是行万里路的环游世界,也可以是写作讲演,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能力和韧性,发展出理想与信念。这大概率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甚至是孤独的过程,你需要面对自己的种种无知和无措,种种错误和批评,你需要一点点前进,一次次爬起,你需要不断摔打打磨自己,你需要痛定思痛之后的继续前进,你需要广泛的学习和艰深的实践。但唯有经过这个淬炼的过程,你的思想才会完备,人格才会成熟,能力才可堪重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为什么而努力,又为何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