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的思想内涵(2)

三、批判暴吏赞扬循吏为清明

乾隆时代,清朝统治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倚仗政治和经济的特权,压榨农民手工业者,过着奢侈的生活,而老百姓们却仍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子不语》中有不少篇幅揭露了吏治的败坏。

在《莆田冤狱》中“福建莆田王监生……从此,城隍庙之香火亦较盛焉。”

王监生贿赂县令,霸占了老妇人张某的田地。王监生又派人打死了张某却诬告是张某之子所为,张某之子差点被凌迟而死,最后是在神明的帮助下张某之子才得以洗清冤屈。虽然说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真正的清官几乎很少,但是袁枚却在《子不语》中构建了一个公平正义的地府判官。是他对于为官者的向往。

  但是在袁枚在其七载的县令任期内。一直都是秉持公正的执法者和亲民爱民的父母官,作为有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袁枚自身对围观者有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微观的准则,很有看法。袁枚在做官期间勤勤恳恳为百姓服务,断案公正而不严苛,深得百姓的喜欢。他认为官吏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在百姓犯错时可以照国家法律执行刑法,但是刑法一种警示和告诫,不是为了彰显自身的荣誉以获得虚荣心,官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需要互相尊重的。彼此依存的,而非是对立的仇人。袁枚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过职。而在江宁任职的时候,因江宁自古以来就属于一个特别“难治”的地方。袁枚到任后,想了种种办法。比如,他专门找来乡保一级负责治安的人,把那些惯于作奸犯科的人,查询得清清楚楚,再把情况跟前任留下的记录相核实之后,他将这部分人张榜公布,同时许诺:如果他们三年内不再有任何罪过,他将以官方的名义替他们恢复名誉。这一招收到了奇效:不久之后,江宁几乎没有那种奸民了。袁枚表现出的这种才干,既受到了一般百姓的普遍好评,也得到了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赞赏。

在《酆都知县》中:“四川酆都县……未几,暴雷震电,绕其棺椁,衣服焚烧殆尽,惟背间有印处不坏。”

   这里对刘纲为民请命,一切为了百姓而出发,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袁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也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态度。袁枚虽然个性桀骜不羁,有冲破传统观念的勇气。但对于一些传统观念,却也表示认同,比如,赞同通过读书来丰富自身才学。在《子不语》出现的众多管理都曾是满腹学识的人物,并且在《子不语》构建的鬼神世界里,情与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例如《张大令》和《杨四佐领》中等等。

     而最能体现袁枚社会理想的是《无门国》[这篇文章,文章给读者展现了又一个“世外桃源”:无门国生活富裕,人民知礼仪,有‘出入之户,无遮阑之门’,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人们口出而作,口落而息;男女婚姻自由,相悦而婚,法律公正,无门国也正是袁枚想要构建的理想之国。

但从袁枚选择归隐随园便可以看出袁枚对名利的淡薄,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对名利又不热衷,所以官场上的“诱惑”于他都无用。他怀着“兼济天下”之心出仕,用自己满腹才学为百姓解除烦忧和纠纷,他廉政爱民,希望构建一个明清社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理想中的清廉之官。

四、颂扬真情以肯定人生

《子不语》的伦理教化色彩很浓厚,故事的内容虽涉及神灵鬼怪、花妖狐媚、异域仙境、阴曹地府,但最终目的都在于现实人生。

袁枚尚‘性灵说’。袁枚认为诗歌应表现诗人的真实情感。“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袁枚认为真情实意融进诗文之中,文方有灵,在袁枚的作品中皆有体现。袁枚向来以真情著称,平生也性自然,肯定其人生的自身价值。与诗歌的‘真’相对应,在小说中,袁枚肯定男女之间的真性情。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中,人们的思想都还比较封建,特别是对于男女之情的之一方面,十分保守,对于双方都有真情,却也都是不敢流露,但是袁枚向来推崇“性灵说”。不仅是在文章中要作者展示出自己的真性,而且对于人的感情也是展示,追求真正的情,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值得歌颂赞扬的。历代都有许多正人君子、忠义之士重视男女之情,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反而那些举着理学大旗的人,貌似正直,实质迂腐不堪,在历史上反而留不下印记。袁枚反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肯定男女之间真挚的情感。“人欲”指人的物质欲望,是人性的根本要求,袁枚自己写了一本《随园食单》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袁枚肯定男女之情,所谓“情所最先,莫如男女”,而且古代许多正人君子、忠贞节士都很看重男女之情。

在《紫姑神》中:“尤琛者,长沙人,少年韶秀。……然从此绝不记前生原委,如寻常夫妇。”尤深为与紫姑神再续前缘,坚守多年,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赞美歌颂了男女之间的真爱。

“以情抒情” 是袁枚作诗写文的一大特点,这不仅是袁枚写作的特点,抒发真性情也是袁枚自我性情的自我展现。

袁枚在《子不语》中不仅有对人自然本性的张扬,对禁欲行为和人类病态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作者袁枚以诗人的情性、智者的通脱与庄禅的灵慧将我们形成已久的对世事万物界限打破,能够无差别地看待一切生物的美好,也能够无差别地看待一些生物的缺陷。在《子不语》中,袁枚看待生命优劣的标准是新鲜的,不同于以往以君臣、父子、男女、主仆等个体生命的高下、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他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位高者未必德行高,位卑者未必德行低下的现象。是突破了当时时代的作品,给我们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新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不语》的思想内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