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三篇——如何讲明白什么是心理

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师,有心理学的意识往往比有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

扎实的理论基础固不可少,但如果没有架构出心理的视角,不具备从心理看问题的意识,我们就无法真正迈进心理的大门,更无法向别人讲清楚何为心理。

很多时候,越是基础的名词,越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什么是心理呢?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干巴巴的两句话,一点都不亲民,还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事实上,心理绝非抽象的语言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体验,要想讲明白,就需要回到体验层面。就好像一个从来没吃过辣椒的人,你把辣椒的知识给他解释得再明白,也不如你拿一个辣椒,让他咬一口,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辣”。而这种”辣“的感觉就是心理现象。

心理是脑的机能,机能也就是功能,这意味着心理并不等于大脑,大脑只是一个物质的实体,就像房子是由砖头瓦块组成的,但砖头瓦块并不等于房子。

究竟什么是心理?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我手里拿了一朵红色的花,问你这红色是真实存在的吗?你恐怕会很干脆地回答:”当然!“可是,再进一步想一想,红色是真实存在的吗?存在于哪里呢?对于色盲的人来说,他也许压根无法区分红色,而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这种情况下,红色去了哪里呢?

颜色根本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一种被称为感觉的心理现象。它是由大脑根据进入眼睛的光波波长创造出来的,只存在于观察者的大脑之中。

对于那些相信眼见为实的人来说,这可能很难接受。即便告诉他们,他们也会凭直觉坚持认为:花本身就是红色的。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让我们再从相反的角度,进一步来解释。你能相信吗,虽然色盲的人无法区分颜色,但并不等于他无法说出物体的颜色。他可能准确地指出桃花是粉红色的,尽管他并不知道别人看到的粉红和他看到的不一样。

颜色作为一种感觉,是由大脑创造出来的。

再来说一个常见的现象——声音。假若森林中的一棵树倒下了,而没有人在那里,你觉得还会有声音吗?你可能斩钉截铁地说:“当然会有啊,不管人在不在那里,只要树倒下,就会发出声音啊。”然而,根据心理学知识,虽然倒下的树会让周围的空气强烈震动,但是如果人不在那里,就不会产生声音,因为声音是需要耳朵才能产生的纯粹的心理感觉。

也就是说,声音也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我们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对此,古人曾有过很深的思考。比如苏东坡的那首禅味十足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你看,这里面有非常有趣的思考。声音到底存在于哪里呢?是在琴上吗?如果在琴上,为何放入匣中后就听不到了呢?琴声是从手指上发出来的吗?那为何我们不从琴师的手指头上听取琴音呢?

这首古诗足以帮我们打开理解心理的大门。让我们明白声音无法脱离人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琴声是人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佛家讲的因缘和合,单有一棵倒下的树无法形成声音,还必须有一个听力正常的人在那里。同样,单有一把琴也无法听到琴声,还需要琴师的手抚动在琴弦上。诸多因素合在一起,才成就出一种现象或说感觉。

还有我们司空见惯的很多现象,比如白天和黑夜,都可以从心理层面解读。我们觉得白天黑色似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是如果换一个视角来到外太空,跨越两个半球,俯瞰地球,就会发现地球上同时存在着白天和黑夜,而非像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白天结束了才会有黑夜。如果我们把距离拉得再远一些,白天和黑夜都会消失,我们只能看到一颗蓝色的星球,一边在自转,一边在公转。

所以我们才说高度决定视野,一个人能看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换言之,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也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如果我们处在对方的位置上,自然就更容易理解对方为什么那么做,而这就是共情的开始。

由此我们可以谈到人类在心理上存在的三大陷阱。

第一是直觉思维,也就是完全凭借自己的直觉,不经大脑思考,就作出判断。比如最近正在爆发的疫情,我们都知道病毒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或民族,可有些人还是凭狭隘的直觉,将病毒跟特定的国家捆绑在一起。

针对这种心理陷阱,我们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凡事多动脑筋思考,不能一拍脑门,凭直觉做判断。

第二种心理缺陷就是自我中心。看最近疫情的报道,美国充分地暴露了它的自我中心,为转移应对不力的压力,肆无忌惮地指责推诿。

如果能够意识到我们其实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我们看到的一切,只能是我们能看到的一切,那么我们就是在跳出自我中心的陷阱。

第三个陷阱是机械思维。也就是成语刻舟求剑所讲的道理。各种因素都变化了,还刻板地按照之前的方法行事。

这三种心理陷阱无处不在,因此我们需要随时随地保持跳出来的意识。一切的心理现象都无法脱离人而存在,了解心理也让我们更有自知之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三篇——如何讲明白什么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