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和不读书的孩子,差别到底在哪里?

爱读书和不读书的孩子,差别到底在哪里?


被誉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有一句话在中国父母中广为流传:“绘本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是用来感受快乐的。”有人从这句话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亲子阅读打开方式,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尽情感受阅读之美,全心享受亲子之乐。也有人从这句话中看到了“绘本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既然无用,何必要读?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在亲子阅读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会因为除了快乐别无他求,也将除了快乐别无他获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们没有学习任务,也就不容易发现阅读与不阅读之间的差距。当他们步入小学,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同样的教材知识,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与没有任何阅读基础的孩子之间,学习能力的差距就会非常明显。经验表明,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听课专注力和理解能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一个在小学之前已经大量聆听过绘本故事的孩子,与缺失共读经历的孩子相比,拥有更强的专注力,更容易跟上课堂节奏;长期听故事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听力理解能力,从而使得孩子更容易领会老师的讲述,更容易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要知道,听、说、读、写,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规律,而只有亲子共读才能够给孩子提供规律不间断的听觉体验,并且能够满足孩子充分探讨的需要,由此可见,亲子共读无可替代。


二、识字水平与词汇量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里,要特别声明,亲子共读并不以识字为目的,但是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很多字、积累丰富词汇。值得一提的是,亲子共读过程中词汇的积累,是在反复讨论并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不着痕迹吸收进来的,这些词汇孩子往往掌握的非常牢固,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天塔游玩,天塔的高度引起大部分孩子们的惊叹,“真高呀”、“好高啊”、“太高了”,稚嫩的童音此起彼伏,有的孩子却指着天塔兴奋地喊:“看!高耸入云!”顿时引来周围家长们关注的目光。其实,凡是坚持亲子共读的家长都会有很多类似的经历,生活中不常见的书面词汇已经变成孩子语言的一部分,而这些不仅仅使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富于表达力,更会成为他日后语文学习的基石。


三、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不是一个层次

阅读是资源不断累积的过程,正所谓厚积薄发。入学前数年来的亲子共读为孩子储备了丰厚的资源,可供孩子在思考、语言和写作中自由提取。而一个没有阅读基础的孩子,即使他资质聪颖,也会受制于资源的有限,无法联想得更广更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资源匮乏才导致孩子写作能力低下,请不要等到孩子面对作文头痛不已的时候,才想起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之所以做这个对比,是因为我们注意到,课外阅读被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有很多父母对阅读不屑一顾,相反的,他们更加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会想法设法提前为孩子借来语文课本,希望通过早一步预习而达到学习成绩领先的目的。

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笔者都会为孩子感到惋惜。薄薄的一本语文书,它承载全班同学整个学期的语文知识学习,但是,即使把它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背下来,孩子真正收获多少?优异成绩如果可以这样获得,那老师和同学们岂不是太轻松幸福了。这样的做法,即使短期内能够达到目的,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学习后劲也会明显不足。

如果孩子有规律的阅读习惯,每周哪怕只读两本书,一学期下来也有几十本的阅读量。试想一下,整个学期只啃了一本语文书,与另外涉猎过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优秀课外书,哪个更能够轻松应对课内学习,更容易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尤其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看似家长被孩子牵引着,又累又烦,实际上因阅读引发的任何一种讨论,有意义的或者大人认为无聊的,那都是课堂学习无法给予孩子的,却恰好是最适合孩子,最能给孩子带来满足感的精神营养。


当然,影响学习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阅读只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主动阅读意识的家长,更认可快乐阅读的理念,他们不抱有功利目的,却往往收获颇丰。被动阅读者,或是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或是被一篇阅读相关的博文警醒,更容易期待阅读的“功效”。

“阅读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当意识到这方面的差距,再想要追赶,同样也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云书汇说:

孩子阅读能力的边界也是他的学习能力能达到的高度的边界。养成阅读习惯、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孩子来说是受益终身的事情,无论对于学龄前儿童还是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都可以借助绘本来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学习表达和写作技巧。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很多一线语文教师仍然会选择经典绘本作为教学资源和课外阅读的有益补充。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读书和不读书的孩子,差别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