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是春闺梦里人(文海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们一提起林黛玉,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这首《葬花吟》。一曲《葬花吟》,与一枝梨花春带雨的她,道出了多少她的伶俜与辛酸。而黛玉诗社夺魁,病逝前焚诗稿等桥段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柔弱多情,才冠群芳的奇女子。诚然,黛玉在《红楼梦》中是美的,但若是说她因弱柳扶风之态或是风华绝代之才,那黛玉的形象也未免太过单薄了。我反而觉得,黛玉的美是兼具了柔与刚的,像是一支盛夏芙蕖,娉婷袅娜,却又带着满身的清气,就连荷梗也是反抗的骨。即使是“强于污淖陷渠沟”也依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模样。而宝黛爱情之所以动人,也是在于宝玉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在精神世界上与黛玉“结为了同盟”。

黛玉是富于反抗精神的。她任由宝玉和园子里的姑娘们打成一片,甚至对于事关宝玉一生的科举功名也任由不管,只是陪着他一同写些“浓词艳赋”。而最终听闻宝钗最后许配给宝玉时,虽说她心中早已隐隐猜到了结局,但她依然是不甘心的,最后只能泪尽啼血而逝,终将以冷月葬了这十七载花魂。

“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这是张爱玲在《茉莉香片》对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描绘。其实林黛玉又何尝不是这样,一生粉黛绝艳,名动过这大观园,也曾想过背弃封建礼教与宝玉有一场倾城之恋,但她的反抗之声,在所谓三从四德的礼教中显得宛如扬汤止沸一般,终究逃不出这个阻隔了千万春闺梦里人的屏风。

林黛玉这个角色更让我想起了明代戏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当年黛玉葬花之时,曾经与宝玉一同听过这《牡丹亭》,也为杜丽娘的勇气深深感动过。其实,她与黛玉的心路历程极其相似,诗书文墨与封建礼教,似水柔情与激昂热血,少女景愿与反抗精神交织成她们复杂而矛盾的内心。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一句“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写出了多少古代女子们流淌在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说杜丽娘还魂后与柳梦梅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人生终究不是戏本,反抗到最后,许多深闺人的命运或是如黛玉一般含恨而终,或仅仅是安于世间一隅,少女所有的柔情与激昂都于柴米油盐中归于平静。

黛玉的可爱之处在于,她早已看透了贾府与封建社会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却还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即使是在行将就木之时,也在病中呐喊着“宝玉……你好!!”……诚然,在这场与封建礼教的斗争中,黛玉无疑是个失败者,但这也是她的文学形象之所以感人的原因——她留给了后世反抗的勇气。

芙蕖败落,莲瓣蘸着血泪化作桃色辞章;留下荷梗傲然立于寒秋,即使才识掏光,却也依然是凄凄切切复傲骨铮铮的模样。

其实,追求平等与爱情,一直是中国古代反封建礼教的大主题。虽说女性的声音在时代的浪潮里显得格外微弱,大部分女性的结局也终究难逃这面封建礼教的屏风。但历史终究会记住她们,记住那些她们那时的的如画眉目,与义无反顾。

“犹是春闺梦里人”本是陈陶《陇西行》中缅怀战死烈士的句子,但这句子却写出了所有中国古代女子内心的挣扎——在无边的梦里盼那年的眉眼如初,岁月如故。

你可能感兴趣的:(犹是春闺梦里人(文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