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大胯
阅读提示
- 如果你现在内心浮躁,请关闭这篇文章;
- 因为本文需要逐字逐句地阅读,否则难以理解文中的逻辑;
- 如果你能顺利看完并理解全文,很荣幸!我们是同一类人。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文章面向的是:“以后准备结婚的你”。
如今的社会,女性已经完全可以独立自主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
如果站在女性的角度考虑:我真的需要一个丈夫吗?
- 我自己可以做饭,懒了可以点外卖,馋了可以下馆子;
- 我自己可以开车,外出旅行有高铁飞机,上班通勤有地铁快车;
- ……
丈夫对我的意义何在?
我再也不需要像传统社会那样必须依靠丈夫才能生活。
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考虑:我真的需要一个妻子吗?
- 我自己可以一个人“潇洒自在”,努力工作到深夜,一觉睡到自然醒;
- 我不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负担,世界那么大,想去哪看就去哪看。
妻子对我的意义何在?
那为什么还要去寻找人生伴侣?难道真的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吗?
正文
如果你认真观察周围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深挖一些会发现他们:
- 并不是因为“三观不合”;
- 也不是因为“行动不一”。
究其根本是因为:双方成长速度不同,也就是“成长不同步”。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
- 即使夫妻俩瞄准了同一个方向;
- 即使他们同时出发;
- 但是,仅仅因为速度不同,他们最终还是越来越远。
如果换个角度考虑:如今的时代,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独自活下去的能力。
但是,只要你希望自己成长,你总会遭遇失落、孤独、懒惰、无助……
你可以找到你的朋友、闺蜜,倾诉一番,但终究你会知道他们不能时刻在你身边;
你可以找到你的父母,回到港湾,但终究你会知道父母会离你而去,我们是在父母离开这个世界后,还要活很多年的人。
最终,我们还是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独自面对成长,期待自己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前的情况是:
- 结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必然”,我们不得不结婚;
- 结婚是我们开始养育后代的开始。
如今,只要我们全神贯注地瞄着“让自己成长”这条参照线,会发现:
- 结婚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是否结婚;
- 结婚是我们遇见更好地自己的开始。
一旦,我们把“遇见更好的自己”作为结婚的目标,那我们选择人生伴侣的角度就随之改变了:
我们终身伴侣应该是一位能够与我们“协同进化”的伙伴。
TA应该与我们结成最亲密的战队,一起探索未来的精彩旅程。
1.婚姻不是“凑份子”
寻找人生伴侣,并不是双方坐下来谈判:我有什么条件?你有什么条件?我们应该怎么交换?
而是:
- 你足够优秀,我认可你的价值;
- 我诚恳地向你发出了一个邀约;
- 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在未来共同进化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从这个角度望过去,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一群人总是在思考:
- 我在北京有套房,你有什么?
- 我在山西有个矿,你有什么?
- 我为感情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就不考虑我的感受?
- ……
你愿意找这样的人作为“终身伴侣”吗?
瞄着“终身成长”这条线的人始终明白:人的一生本质就是一段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需求始终是在变化的。
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自己到底是会选择“看尽繁华”,还是选择“旋转木马”。
用“交换的逻辑”难以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
2.接纳“现在”,共创“未来”
容易被我们误解是:婚姻就是要改变对方。
但事实是:你难以改变对方,对方也没有任何的义务接受你的改造。
正确的方式:
先诚恳接纳双方的目前处境,然后共同创造一个更好的“第三选择”。
假设你是一个女生,在一次自助餐上遇见一个感觉很不错的男生。
按照惯性思维:你不会堂而皇之去告诉他。
但事实是:很多佳偶就是因为这样的犹豫彼此错过了对方。
但是,如果你想去试探一下对方的反应,但又怕尴尬,正确的做法是:
- 看到男生去取菜的时候,自然地走到对方旁边;
- 小声地告诉男生这家店的XX菜很好吃。
如果你认真思考这样的做原因,会发现:
- 你之前的确和男生不认识,但是你接纳了“你们两人还暂时不认识”的“现在”;
- 你又站在未来如果你们已经在一起的视角下,你觉得某道菜好吃,你自然会推荐给自己的男友。
当你说完这句话之后,你也在向周围传递两个信号:
- 只要这个男生情商不太低,就会秒懂你的意思,如果他对你也有意思,他会立刻回复你:真的么?那我多拿点,你回头还要么,我帮你拿;
- 如果现场还有其他女生,她们也会秒懂你的意思:这个机会被你先占了。
假设你们两人已经正式确立了情侣关系。
男生爱爬山,邀请你去爬山,可是你不喜欢爬山。
大多数情侣可能在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争执。
但是如果你用接纳“现在”,共创“未来”的角度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 诚恳地告诉男友自己不爱爬山,接纳“现在”;
- 但是同时告诉男友你特别好奇山顶的景色,请求男友能否在登顶后单独为你拍几张照片,你在山下某个店里等他,下山之后听听他讲述爬山的经历,这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第三选择”。
假设你们已经结婚了。
老公每天工作特别忙,平时有很多应酬,想让你陪他一同去赴宴,可是你并不想去。
运用同样的思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告诉老公你会在他们聚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开车去,并且告诉老公你这样做的原因是:
- 他可以放心和同事朋友们喝酒,因为你会开车去接他;
- 由于聚会的时候你并不在场,所以他不用介意老婆在旁边,可以和朋友同事畅快地交谈;
- 你最后一定会到场。并且他还可以在聚会中得意地和朋友们说:老婆待会接我回家,不用担心。让他感觉很有面子。
同样,你也是在接受了“老公需要赴宴,但是你不想去赴宴”的情况下,和老公一起共创了一个更好的“第三选择”。
写在最后的话
上面的例子只是提供了一条思路,如果我们再认真看一眼这句话:
接纳“现在”,共创“未来”。
会发现:这个方法不仅仅能够适用于伴侣之间,它甚至能够适用于现代社会几乎任何的社交场合。
你遇见了一个陌生人,想要和对方合作,怎么建立信任?
正确的方式就是:
接受我们还“不认识”的现实,然后“想象我们已经开始合作了”,下一步该如何走会自然呈现。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婚姻的本质并不是“一段持续了很长时间的关系”,而是:
- 双方耗费几十年的时间彼此磨合;
- 双方耗费几十年的 时间彼此相伴;
- 双方携手“共同进化”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祝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