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良于谋,子谋子就是眼睛的意思,观察眼睛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善恶,所以我们想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最精准的方式就是看他的眼睛,眼睛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当我们的内心纯正无私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是如此的明亮和清澈。我们以客户心为心的时候,我们的眼睛里就有热情有仁爱。如果我们把家人装在心里的时候,我们的眼神是如此的温暖和有爱。
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孟子7.16孟子曰,攻者不武,仁,俭者不夺人,勿得人之君,唯恐不顺焉,勿得为攻俭,攻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灾。
孟子在这里指的是作为领导者,作为君王要有恭敬和节俭的美德,这里的恭敬是上对下的恭敬,一个上位者懂得恭敬他人,就不会随意的侮辱别人。
比如说对于那些普通劳动者,我们是否有一份尊重,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对于清洁工,对于厨师,我们是否内心能够恭敬他们,俭者不夺人,一个上位者懂得节俭,就不会轻易掠夺别人的钱财,掠夺别人别人的东西,如果是你是一个喜欢侮辱他人,喜欢阅读他人东西的领导,那么你生怕别人不顺从自己,所以才会侮辱人,所以才会控制他人,操纵他这样的人如何能做到恭敬和节俭?
最后孟子说,恭敬他人,节俭自身是来自内心的心灵品质,仅仅看他的甜言蜜语和笑容可掬,这是装出来的啊。真正的恭敬和节俭是来自内心,一个心灵品质非常高尚的领导者,他的内心是朴素洁白而又可以是富贵的。孟子啊一直试图引导诸侯国君走上仁政大道,所以这些话他都是说想给国君听的,说你作为一个国君,你作为一个领导者,你要恭敬你的国民,你的下属,你不要随意的掠夺他们应有的东西。
好,接下来我们看7.17,淳于坤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于孟子曰,礼也。陈玉坤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政治家,他就问孟子说男女之间不能直接亲手交接东西,不能相互触摸,这是礼法吗?孟子回答是礼法,古代人强调男女之间的交往要遵循礼法、发乎情、止乎礼,其实在现代人男女交往当中,同样应当发乎情知乎礼,应该注重这种亲密的分寸,男女之间产生好感,但是产生好感之后要守礼,不仅行为举止上不能过于轻易和轻浮,最重要的是在齐心动念之处要防微杜渐,不让自己产生不好的念头,因为邪念一经产生众恶相应而来,最终有可能导致自己越轨乃至行为不断。
所以如今有一些婚外期或者出轨的事件,就是因为在男女交往的分寸上把握不当,所以男女授受不亲不是一种封建或者传统,而是保护我们自己行为端正的一道重要防线,也是保护我们自己内心清净污染的一道重要防线,男女交往就应当发乎情指乎。你那么淳于坤又继续问了,扫逆则缘之以守乎。
孟子渊扫逆不圆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离也少,逆缘之以守者权也。陈玉坤就问,如果嫂子掉在水里,你要去救他吗?孟子说,当然了,如果嫂子掉在水里,你不去救他,那简直像豺狼一样,男女之间不要相互触摸,这是正常的礼法。
但是如果嫂子掉在水里,要去用手去拉它,这是属于全变,泉眼叫做全变,指的是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随机应变,孟子的意思说平时男女交往又分寸,就是手里那么遇到紧急情况,救人为第一要义,可以打破平时的规则。
这既是一种道心违危道,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不是死板的生搬硬套,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如此,比如平时我们开车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闯红灯,但如果今天你的车上搭载了重病的病人,病情紧急,可能你要该闯红灯就要闯红灯。
此时的破坏交通规则是为了救人,是全面这位跟孟子提问的淳于坤先生,他也非常了得,刚才说了他是齐国的政治家,是一位外交部长级的人物,史记里称他叫滑稽多群数十诸侯未尝屈辱,他是一位幽默诙谐非常智慧的国际名士,那么他问孟子的问题也是出于不凡,神出鬼没,有直基本质,但孟子是辩论高手,辩才无碍,并且通达千里,它只需要略施疾风,以全面解释首理,便出人意料又合于情理的回答了对手的问难,令人不得不服。
所以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非常重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这种全面的精神。
我们经常说易经的易就是变通的意思,当我们每次遇到困难遇到绝境的时候,我们的一念生,我们的念头发生转变,那么每一种绝境背后都是一条出路。所以只要我们有心向善,处处都是出炉,任何时候都有出路,任何时候都有生机无限。接下来淳于坤继续追问,现在全天下人都掉水里了,您还不去救援。孟子说天下的人都掉在水里,要用道去救援,这句话很关键,天下逆缘之已到。
天下逆其实背后就是人心泄密,人心陷入了小我的牢笼。对各种错知错见以及贪欲所捆绑,此时能够解开这些捆绑绳索的就是大道。所以论语中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此生我们能够与大道相遇,哪怕是立即就吩咐死亡,也足以,这正是杨林先生告别人世之前所说的那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想这样的光明之剑,每个人都很向往。
接下来请方子老师为我们解决一个真问题,树立一个正知正见。
各位同仁伙伴们,一位来自河北地区的同仁,他在工作了10年的公司里,勤勤恳恳也拥有一定的职位了,好像看来让人挺羡慕的一段经历,但他自己却干得不舒心,屡次想辞职,治疗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来听听他的分享。
老师我是一个企业的高管,我的领导是带我的师傅,原先我对领导听话,照做几年来任劳任怨的工作,和近一段领导却对我挑衅埋怨,说我工作没做好,带下面人也没用心,反正一句话啥啥都做不好,不认可领导的观点,但对于领导的过度言语不能接受,不很痛苦,李思想辞职但,但也留恋我曾经奋斗了10年的地方,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办?
是这位同仁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在此我们先和你分享两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个反求诸己,反求诸己的本质是去探寻一条人生的正道,以便因道而行,以道而行必获成功。那么什么是反求诸暨?我们为什么要反求初级呢?上周我们学习的孟子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请注意这句话说的可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是的,没有信念,没有例外。但凡遇到不顺心的事都应该去反求诸己。孟子就是用这样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反求诸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我们在事业上做的不成功或不如意,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亦或是人际关系处得不好的时候,就需要回到自己身上找原因,没有通过自我相信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把握主动扭转体验,不然我们平时的做法往往会背道而驰,不从根本处找原因,会让我们在原有的问题中越陷越深,叶子5月系走进死胡同,所以有了问题一定不要怨恨如人,也不要逃之夭夭。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态度,没有反躬自省,才可能寻找到出路。
通常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困境或者犯错误的时候,尤其是当别人因此而指责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往往会是这两种。第一,不是我的错,我已经尽力了,应该是他的问题,这样的态度背后是一颗抱怨的心,这会让我们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改善,长此以往就会失去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尊重,事业的舞台就会越来越小,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少。
第二种是一遇到问题就用都是我的错是我的责任行了,用这样的方式来面对,这样我们就用所谓承担责任的态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把真正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一次次的错过了就像。
今天的这位同仁在一家企业奋斗了10年和领导在言语上有些不和,就动了要辞职的念头,感觉你有些任劳不任怨,活干的不少,但是心里面是有院系的,带着院系工作就是负能量,想想看在起心动念处,是不是?
还有着抱怨,另外你摇摆不定,导致心慌意乱,活死干了,但每当领导对你有不满的时候,你就想辞职,有这样的念头出现,虽然还没有动身,敢于念出即是行,这样的念头一产生就已经让你失去了能量智慧,因为你就没有了定力想放弃的念头,必定会让你在工作上无法全力以赴,给自己找借口找退路,你能提出这个问题,想必也在寻找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反求诸己。
当然了范秋初起并不是为了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就完事儿以显示自己的担当和认账。恰恰相反,这是不担当的表现,真正的反求诸己是有透过问题深挖自己心中的病根,把这个病根拔掉,才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或出现同样的问题,心事甚至主宰新体现在四十五五上,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有其缘由的,都可以在心中找到答案。
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分,治则不得起,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药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症。所以但凡心里不舒服了,就说明我们这颗心不正了。特别是心中有抱怨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很痛苦的,甚至会把自己搞得很悲催。但是当我们把这些时刻当成成长自己的宝贵机会,就能通过反求诸己找到那些障碍自己的潜质浅见,偏执、偏见、错知错见,进而树立起政治正见,在工作中不断改善,从而获得更大的突破和成绩,创造更大的价值。
个人这样困扰,我们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很显然今天分享的这位同仁长期以来看似在工作中的任劳任怨,但是却没有成长,或者说你的领导在不断的进步,但是你没有成长,这个时候领导对你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你来说就是不能胜任,甚至你面对的是越来越大的压力。
当我们不明白是因为自己没有成长而导致这样的被动局面时,就会把问题归结给领导,认为是领导言辞过度,对我们的批评不恰当,甚至认为是领导故意跟自己过不去,为困难自己等等所以一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想辞职。
我们说第二个重要观点,依道而行,什么叫依道而行?依着天理良知而行,其事依道而行,以天理而行,循天理而动,必得天助。我们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他人,这就是被为难抱怨等等小我所左右的表现,支持了我们就是在背道而驰,今天不管我们是作为一个高管,亦或是任何部门的一个主管,我们需要找到的是应该进行的,哪一条稿是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君子有君子的道,小人有小人的道,道也是指。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我们的格局和境界在哪个层面就能体会到哪个层面的利益,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讲的心急里有怎样的心就会有怎样的力就能成就怎样的事业,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同仁曾经给我们讲过,他在年轻时给厂长做助手下通知的故事。
有一次领导让他给厂里的中层干部发通知,让大家下午2点全部到会议室开会,他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就立即行动,打电话,甚至去车间的每一个办公室找人,抑或在洗手间找到,好不容易把所有的中层领导一一都通知到了,结果下午2:00到了开会的时间,坐在办公室的人还没有到40%,会议开始后还有人陆陆续续的迟到,直到会议结束竟然还有20%的人没有到场,领导很生气,就狠狠的批评了他嚣张,这就是你下的通知。为什么又迟到的,还有没有来开会的?
小张当时很委屈的说,领导我该通知的都通知了,该做的我都做了,他们不来是他们的问题。看着委屈的小张领导说,让所有人到点坐在办公室里是你的责任。那一刻的小张一脸的茫然心想,反正我已经都通知到了,领导似乎看透了小张的心思,第二天开会领导亲自下通知,结果没有一个迟到的,小张亲眼目睹了领导下通知的整个过程围追堵截,不管用到什么方法,目的就是一个让大家在开会的时间坐在位置上,瞬间小张明白了,通知没有下,好是自己的问题,下通知并不是只通知到人就完事了。
但凡有一位同事在会议开始时没有坐在会议室里,就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从此他明白了有着结果负责任,凡是领导交代的事儿他,他都会全力以赴,不找任何借口是的,我们看当我们的公司在成长壮大时,公司的领导也会随着公司的成长而提升他的层面,所以当公司领导已经在更高的层面,比如在4层楼或者5层楼的道上运行,而我们自己还在1层或者2层楼的道上去运行的话,显然就不行,所以还是回到第一点上去,反求诸解认清自己在哪个层面上,并且让自己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从而提升到更高层面的道上,拥有更多的仁爱智慧、胸怀能量,那些原本困扰我们的低层面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所以回到前面这位同仁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唯有不断的建设自己的幸运品质,才能跟得上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唯有不断的建设自己的信念品质,才能跟得上企业的发展。只有不断的成长,自己体会到更高层面的道,才能跟得上领导的成长,持续不断的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依道而行,依道护身才能行稳致远。
各位同仁,今天这个问题的错知错见是事有不顺,怨天尤人,政治政见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求诸己的本质是去探寻一条人生的正道,以便依道而行,以道而行必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