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139页至152页

摘录:

把教师的教育意愿转化为集体舆论

对于班主任来说,运用“集体舆论”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艺术。集体舆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

如果班主任善于创造出集体舆论,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那么学生会真切的感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同时也受着集体的注视:有了进步,他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犯了错误,他会感到全班同学谴责的目光。因此,高明的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体舆论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集体去影响每一位学生。

集体舆论对每一个学生的影响,当然不仅仅是掌声,有时候也包括集体对某种不良现象的谴责。这也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

我认为班级中应该有一些事情由学生自愿去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为他人奉献,为集体尽责的精神。

“化险为夷”的艺术

通过偶发事件挖掘教育因素就是一种技巧。

萧伯纳曾说:一个人感到羞愧的事越多,他就越高尚。

这些平凡小事的发生是偶然的,甚至并不引人注目,但细心的教育者应该不放过每一次机会。如果善于挖掘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说不定会使班集体获得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的转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善于发现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平凡小事或重大挫折中的教育效益,善于变偶然现象为必然教育,仅仅靠教育者的责任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地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制。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比机制更重要的是民主


有时候教师的“忍让”并不丢面子,这样做的目的是缓冲,是更深入地寻找对策。有时候,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是更有效的选择。教师宽容学生谅解学生,这首先不是一种技巧,甚至首先也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境界。

比机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教育机制的前提。

按我的理解,机智更多的是属于一种技巧,而这种技巧必须注入一种教育人文精神才会富有生命。离开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不过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其实,教育艺术就是心灵的艺术,他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的热爱和尊重。所以我说,比教育机制更重要的应该是教育民主。

学生错了,老师可以批评,那么老师错了,学生当然也可以批评。在尊严上、感情上、思想上、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天然平等的。。如果硬要说我有教育机制的话,我宁肯自豪地承认我具备了真诚的教育民主胸襟和教育人道主义情怀。

心得:

今天这部分内容的阅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育的成功,一定要教育者“目中有人”,对每一位学生由衷的热爱和尊重,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灵发芽、开花,教育才会成功。

成功:如果把自己教学中的经历和这部分内容一一对应的话,我有做得和李老师一样的地方,说明我的教育思路是对的。

反思:虽说自己的教育思路和李老师有交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法过于“一言堂”,过于“权威”,过于“肤浅”。所以,我还不能算是

高明的教育者,自己认为的“技巧”,实际并不是“技巧”,而是在学生面前玩的“小聪明”。对教育是一门艺术理解有偏差,同时在实际的教育中,学生批评老师几乎没有,即使有,老师也是一带而过,更别说在课堂上对着学生承认错误。(不过,在教第六单元关键句作用时,我倒是在课堂上向学生承认了错误,因为我把“承”字教错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的本上有红笔的纠错,我询问学生,学生告诉我,写完作业妈妈在检查时发现错误,我说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我不改,可是妈妈说就是错了,并查了字典,发现和你教的不一样,我就按妈妈说的改了,学生声音变小了,怕是被我批评吧。其他学习不错的学生听见了,也说,是的,老师,我妈妈也说错了,让我改,可是我说,我们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我就没改,老师,我改了,甚至班长姜若曦,李梦娜,拿着练习本来我面前让我看,我发现我犯错了,我说下课老师查字典,查手机,看一下,再给你们说。下课了,我一查,真是我错了,当时悔恨交加,自己多年来记忆的字竟然是一个错字,如今没有落实,就凭自己的经验交给了学生,我认识到了备课备生字的重要,坚决不能凭经验,一定要确认准确。第二节上课,刚进教室学生就问我,老师错了吗?我当时特别尴尬,但最后,我还是说谢谢你们,老师错了。学生回答:没事。我在黑板上又重新写了承字,学生说,这回和我妈给我说的一样。那一刻,我觉得学生听的、纠的都特认真。最后,我们齐背了改正错误的名言。那一刻,觉得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重要的是纠正了自己的不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阅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139页至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