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埃格尔的《越过内心那座山》04

今年94岁高龄的匈牙利裔犹太人伊迪丝·埃格尔,著写了一部名叫《越过内心那座山》的书。书里写了“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她把她的人生经历和多年的治疗经验写进了这本书中,希望能够帮助每一个困在生活牢笼中的人。

实体书

今天说说第六和第七个心理牢笼的自我疗愈。

6.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如果你心中有一件特别伤心的往事,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份悲伤可能会跟随你很长的时间,挥之不去,不能自拔。比如家里亲人离世,一直沉浸在“再也不能见到他,再也不能跟他一块儿说话了,再也不能陪他一起散步了……”这种遗憾和无能为力的感觉,会使得一个人沉浸在强烈的痛苦当中。

这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做许多事情,无能为力,只有对这件事痛苦难过,才能够让你觉得自己存在的意义。

作者埃格尔说:“我们无法控制已经发生的事情,可是我们却希望自己能够掌控事情。解决悲伤意味着人们既要摆脱对不由我们决定的事情负责的心态,也要接受我们做出的无法改变的选择。”

“活在当下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我们要接纳过去和现在,并继续前行。”

书里有一个很惨痛的案例,苏女士的孩子在很多年前找到她们家抽屉里的一把手枪,开枪自杀了。这件事情让苏一直不能原谅自己,她天天在想“我为什么要买一把枪,我为什么要把枪放在抽屉里,我为什么不把枪锁起来,如果我把枪锁起来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种深深自责的例子,我们身边也有很多。

作者埃格尔告诉苏女士,如果你的孩子知道你今天这么痛苦,他会跟你说什么。”“孩子有可能会说,妈妈,我无论如何都会自杀,但我不想你和我一起死。”他希望妈妈继续好好地活下去,他想要自杀,有枪他可以自杀,没有枪,也会有别的方式,所以问题根本不在于,做妈妈的放了这把枪。

作者告诉苏女士:“生命不仅仅与失去和得到有关。”

我们为什么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就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命运从我们身边带走了很多我们珍爱的东西。

“生命也与庆祝有关,庆祝亲人的灵魂曾来到我们身边,陪伴了我们一些时光——有的短短几天,有的几十年——这些都能让我们释然。”

经过几次心理治疗,苏女士最后说:“我现在知道了,与其替代他们死亡,不如为了他们好好活着。”

“如果我们不能走出自己的内疚,不能与自己的痛苦和平相处,我们爱的人就会受到伤害,这种状态对已经去世的人也是不尊重的。我们要承认自己爱的那个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不要一次又一次地把逝者拉回来,我们应该让逝者安息,过好自己的生活。”作者真诚地说。

所以时间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而要看你在痛苦的时间里你自己做了些什么。

长期的悲伤可能把我们变得四分五裂,正确地看待悲伤,很好地处理它、解决它,让自己成为更完善的自己。

人生就是由各种苦难构成的,有些事情无法理解,也请不要执着地去理解。

没法解释想不清楚的事情,就学着放下,学会接纳,它已经发生了,放下它就好,接受它的没法理解。这样我们就可以走出“未解决的悲伤型的牢笼”了。

7.僵化思维型牢笼

僵化思维型牢笼的核心是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总试图用自己的看法改变别人的看法。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僵化思维,并且僵化思维经常被善意装裱粉饰:“我都是为你好”“我希望你能够过得更好”“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人没有必要非得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尽力做到心理灵活,自信豁达,多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对方一种信息,使对方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他们的希望和担心。

学会过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向别人证明些什么,“如果你找回了自己的力量但仍然想变得‘正确’,那么请选择善意,因为善意总是正确的。”

更加温柔地对待自己跟他人,去看到他人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看到他人的情绪,或者他人在我们脑海中被妖魔化的感受。这样彼此才能够真的做到合作,而非控制。

如果我们能够走出僵化思维的牢笼,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不同,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我们的生活会从容很多,不需要为了正确,天天跟所有人争吵。

知道了这些方法慢慢地练习,我们就会走出“僵化思维型牢笼”,自己感到舒服,他人也感到舒心。

翻过山

22年度写作营第281篇,1651字,累计351399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埃格尔的《越过内心那座山》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