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华夏文明》45第三章已是悬崖百丈冰22

(2)、法家去向善价值观带来的恶果

上一节我们经过分析和一定的推论,大致看清了,为什么秦二世而亡是历史的必然。从贵族分封向中央集权郡县制转型,在人类历史上鲜有成功的历史。西方至今还保持着这种封建分封体制的残留,就是联邦制、邦联制等政治形态,就可见这种转型的难度。

因此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直接挑战这个人类政治体制变迁的高难度课题。且让始皇帝一举成功,这的确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后来分封制局部复辟,辗转千余年后华夏才逐步重回全面郡县制,就是因为始皇帝前面做出了榜样。让中国人知道,完全去封建是可行的。从而鼓舞了中国人为之不断努力,从而使得中国今天实现了高度中央集权特征。相较于西方联邦制等封建残余至今无法有效革除(这个封建残余制度在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面前,显示出这是一种严重落后于现代性的政治体制现实)始皇帝大一统人类政治体制演进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但是秦二世而亡的失败也显示了,这种变革(全面郡县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是在一系列客观因素都达成的特殊状态下的特殊实践结果。一旦其中主要因素坍塌(始皇帝死),实践结果就开始走向失败。

但是如果仅仅将秦二世而亡归于历史必然的客观性,就颇有些不以史为鉴的心态。秦二世而亡有没有自身主观的问题?

绝对有!

就秦实践的自身责任而言。指导秦实践的法家,对秦二世而亡要承担相当重要的责任。

前面谈法家,我们谈过法家跟美国的实用主义在价值观取向问题上的类似性。

春秋战国无义战。法家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把现实大量出现的向恶事实解读为价值观取向的合理,以此实现无所不用其极来实现目的的状态。就如以武止戈与戕害他人,虽然在形式上都是暴力的,但是其出发、目的、价值观朝向上都是完全相悖的。法家以性恶论为其理论的价值观出发,等于把止戈的武力与戕害他人的武力在价值观上画上了等号。价值观一旦失去是非判断,行为就没有是非底线。

这种价值观倾向,反映在用人上,就呈现为,选能不选德。这种现象在春秋战国成为普遍现象。孙膑庞涓互杀,苏秦张仪互斗,吴起杀妻求官,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死于同门李斯之手。同门、夫妻尚且如此,各诸侯内部斗争也比比皆是,就不说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种下克上行径,兄弟、父子为了权力,屡屡出现人伦惨剧,齐桓公、赵武灵王、楚灵王被继任者活生生饿死就是典型事例。法家的价值观前提把这些恶行都默认成一种先天合理性,最多认为,对此应对之法就是用更严苛的法令来管制。因此法家帮助秦国统一天下立下大功,但是向恶价值观的造成的问题,也沉淀在秦国政治领域的方方面面。严刑峻法能止恶,但是实践显示,严刑峻法实施的是人,同样的法,不同的人施行起来,结果是不一样的。始皇帝行严法能震慑天下,秦二世行严法天下不服。这就是问题。

这就跟今天西方的法治思维强调程序正义问题一样。以为法能凌驾于人。但是实践结果总是人才是法的主宰。如果人存恶念,再好的法执行下去也是不公。

法家对秦统一天下有功,但法家性恶论遗毒也造成二世而亡的重要内因。

选能不选德。才有戕害同门李斯为了维持自身利益,与赵高之流联手架空胡亥,屠戮皇子、大量清算不支持他们的官员等等恶行,甚至李斯因此最终内部斗争而死。法家重法不重德,就如当下西方程序正义凌驾实质正义之上类似,把某些人制定的法条凌驾于众人之上。无视人作为一种活生生存在对象,使人成为一种异化的状态。于是掌握最高权力的那个集团以最丑陋的形式进行着政治治理。而自身又没有足够可以凭借的实力来遏制这个劣政带给自身的损害。于是矛盾就急速地激化并积累起来。

贾谊《过秦论》对此有深刻的描述:“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出处。”

坏体制、行严法、横征暴敛,天下困苦,人人自危,最终必然动乱。

秦二世统治集团没有始皇帝威望来压服天下。还想以严法来治理百姓,如何能压得住!于是就应了过秦论中这句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果宽以待民,有效争取天下民心,或许能借着秦灭六国余威,以天下万民之心压制分封派势力的造反。但是胡亥集团显然没有这样选择,也无法做出这样的选择。

历史不容假设,但很明显,法家性恶论带来的价值观扭曲,带给政治人物、政治活动、社会精英行动极大的无底线状态。这种向恶价值观带来的行为无底线,直接造成社会各阶层、各个政治势力相互失去团结,甚至发展到不能共存的极端状态。可以略微夸张地说,法家性恶论是秦朝走向覆灭的加速器。法家需要对此负起重大责任。


助秦统一天下,又促秦二世而亡,法家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说明了两个重要的经验教训

解决现实重大问题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前提(现实优先而不是价值观优先)(完善了对自强的理解)。

向善价值观是人类群体实现持久团结共存的唯一可能(基于现实的实践选择必须坚持应有的价值观底线)(完善了向善的理解)。

这两条经验教训,以辩证法的形式,互相促进、影响、决定。并以重大历史事实的形式深刻教育了华夏后人。丰富了如何实现自强向善的方式方法,坚定了华夏后人对自强向善华夏文明的信念和信仰。

华夏文明历经生死考验,重回正轨。

随着秦汉相继建立大一统王朝,为华夏文明回归本位构建出客观物理基础。

而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则在主观层面完成了精神、价值观理念的大一统。这个思想精神层面的大一统实现,是秦实现大一统帝国的延续。是华夏大一统完整形态。是华夏文明历经生死考验后的自信回归。

你可能感兴趣的:(《特立独行的华夏文明》45第三章已是悬崖百丈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