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与读书有关的事。
这本书是女儿十二岁时和同学逛书店时买的。当时只知书的内容是作者与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的对话。孩子那时有轻微焦虑症,老公觉得她还不适合读这类书。跟孩子谈了,说等她大点了再读,孩子一贯比较听爸爸的话,答应了。于是老公藏起了这本书。
我一直惦着这本书,很想看,问老公要,他忘放哪儿了,怎么也找不到。
两年过去,前几天找到了这本书,认认真真读起来。
第一个故事,一个“妄想症患者”,极聪明狡黠,作者“采访”他,结果呢,到底谁采访谁还不一定。他洞悉作者的目的,思维极敏捷,逻辑极严谨,他的“清醒”令人脊背发凉。
第二个故事:“梦的真实性”。女患者不信任任何人,整日生活在恐惧中,生活与梦,对她而言已混为一谈,可要命的是,她的梦充斥着恐怖。作者与她最后一次谈话中,她终于倒出了梦中人的五官:“影子先生的五官,在不停地变换着形状,仿佛很多人的面孔,快速地交替浮现在同一张脸上”。
我猜想她是严重的社恐人吧,她的内心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苦役。
第三个故事:“思维虫子”。17岁的少年,徜徉在“量子物理”的世界,也许他的发病是由对量子物理的痴迷发展到癫狂导致吧。
第四个故事:“三只小猪”。讲的是一个“多重人格”的人悲剧而短暂的人生。因为这个故事,我查阅了“多重人格”方面的资料,内心被震撼。
第五个故事:“进化惯性”。这个患者认为,人类群聚的习惯源自原始社会的自我保全,而现在的人就没必要非要群聚。人类应各取所好,喜欢群聚的依然生活在城市,喜欢独居的,山洞里,树上,都可以生活。去野外的人减轻了城市的压力,城市里的人就应该为野外生活的人免费提供生活必须品。
听起来好像蛮有道理。
第六个故事:“飞禽走兽”。这是唯一一个让我笑了好几回的故事。19岁的女孩,阳光开朗,她眼里看到的人是各色各样的飞禽走兽,她的母亲是猫,他的父亲是只大鱼,她看到的作者是蜘蛛,一只从未见过的蜘蛛。她看着作者,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它”的外形……
你平静地以为你不过在看一个21岁的女精神病患者的故事,可事实是,她真的看到了一个个动物,作者眼里的她是正常的。不能理解吧,可能看了书才能明白。
第七个故事:“生命的尽头”。她原来是教师,后来就变了,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她全部的时间用来研究花草、石头,她认为石头是一种生命,只是动得比较缓慢。
我竟然觉得她说的有些道理。
第八个故事:“苹果的味道”。受“达摩面壁九年参禅”的影响,他动辄突然消失,作者称之为“闭关”,闭关的成绩:看不透的看透了,“钻牛角尖的状态和谐了”。闭关到第几天吧,我忘了,他能清晰感觉到“感觉”,闭关一结束,按事先对自己的奖励约定,吃一个苹果。他对苹果味道的描述,我想那是绝无仅有的,语言大师也难以企及的对“苹果滋味”的描写。
问题是,他“闭关”后收获的一些感受,我竟然也觉极是。我甚至不时联想到最近接触的一本书:《洞见》。
第九个故事:“颅骨穿孔”。让我不由发出:“神经病”、“精神病”!患者一心想要通过“颅骨穿孔”的手术获得某种“超能力”,结果做了穿孔手术(其实没做,骗他做了)后,他这个“超能力”让他看到鬼,鬼快要把他吓死了。
你说他这不是作死嘛?
第十个故事:“生化奴隶”。他认为我们是细菌的奴隶,细菌是地球的主宰。恐龙的灭绝可能是细菌受到来自恐龙的威胁,从而毁灭了恐龙。
第十一个故事:“永远,永远”。老伴去世了,老太太却平静地认为他还活着。看,他就坐在哪儿呢。她对作者说着他俩的日常生活,内心平静得像水一样。
这个故事看哭了我。作者说这样的病例很难治愈。
我的阅读到第十一个故事时就止步了。
现在我写下如上文字时觉得没什么。
当我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被深深吸入,被震撼,被电击,也觉没什么,毕竟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足够“震慑”人。
可同时,我又为什么那么害怕呢?那种恐惧如影相随,大白天都瘆得慌。现在想来,感觉与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关,他的描述总能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氛围。
再一个害怕就是,感觉患者的有些想法,竟能引起我的共鸣,不免自己对自己也怕了。
睡眠一直非常好的我,那一晚虽然没有做梦,但睡得非常不好。在搜索界面输入这本书的书名加“害怕”二字。才知道害怕的不只我一个,很多人读了这本书害怕,有人害怕了半年之久,有人读了后面一个什么镜子的故事,不敢上厕所。
我是一个极重感情、较“执著”与“偏执”的人,我目前的“境界”可能“消化”不了这本书,想想,最好别看下去了;二则,我是个伪”无神论”者,小时候看过聊斋,现在家里有一本孩子买的聊斋,很想看,但不敢看,怕看了睡不着觉,怕回老家后一个人不敢走夜晚乡间的小路。
好好一本正版畅销书籍,最后我交老公随便处理了。噢,对了,我们也觉得孩子虽然长了两岁,但还不适合看。
这本书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