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后一封信》:有悖常理才被人口口相传

如果我认识《人间最后一封信》的作者薛晓萍,一定要把苏阿姨推荐给她,让她把苏阿姨的故事写进书里。

苏阿姨的丈夫刚过70突发疾病过世了,苏阿姨沉浸在丧偶的悲苦中不能自拔。在丈夫辞世1周年的祭奠上,苏阿姨跟女儿们提出,想把自己住的房子卖掉。两个女儿一听,受到了大惊吓,以为妈妈想不开呢,就问:“为什么?”苏阿姨说,房间里都是她们爸爸的痕迹,她一看到就伤心。这理由倒是成立,可是,卖了房子妈妈住到哪里去?苏阿姨说:“房款还不够我住养老院的?”后来,小女儿借口需要帮忙硬把苏阿姨拉到自己家里住了下来。既然这样,苏阿姨就将卖房的钱一分为三,两个女儿一人一份,自己拿一份。“我住在你家里,房租嘛就算了,生活费我要付的。”苏阿姨对小女儿说,小女儿哪会要苏阿姨的生活费?那么好,每年春节苏阿姨就带着两个女儿的全家外出度假,全部费用苏阿姨承担。眼见小女儿的女儿也进了大学,苏阿姨无论如何要去养老院:“你们要是真为我好,就替我找一家条件好一点的养老院。”见拗不过妈妈,两个女儿商量着给妈妈找了一处公寓式养老院,70多平米两室一厅的房子,每月租金1万元。苏阿姨过去看了看,什么都满意,就是不明白女儿们为什么要替她租这么大的房子。女儿们说:“我们过来看您,就有了留宿的地方。”苏阿姨频频点头,觉得自己养育了两个懂事的孩子。“1万元的费用由我和姐姐分担。”听小女儿这么一说,苏阿姨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我那三分之一房款大头还剩着呢,不用你们花钱。”两个女儿对视了一眼:果然如我们所料。小女儿又说:“那我们姐姐出一半钱,多出来一间房间是给我们来时住的嘛”,苏阿姨还是摇头:“你们能来看我,就是我的福气,哪能要你们花钱。”苏阿姨顿了顿,又说:“假如我寿命长到了把我自己的钱都花光了,再让你们出钱,行吗?”此言一出,苏阿姨的女儿们不由得哽咽起来,是呀,生老病死没人能逃得过,可是像妈妈这么通达的,到底叫人伤感,在那个瞬间,母女三个紧紧地相拥在了一起。

虽是一个在泪水中结束的故事,却是一个乐观、明亮的故事。而薛晓萍女士的著作《人间最后一封信》中的11个故事,大半都是令人伤感、令人愤怒、令人徒生一拳打到棉花堆里而无奈的故事。

《决裂:骨肉10年不来见》: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妻住进这家养老院已经10年了,“院友们”却鲜见亲人来探望他们。是他们无儿无女吗?不,他们儿女成双。只是因为老两口将自己的房子分别馈赠给儿女后,儿女都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公平,一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一辈子辛劳换来的财富,一边将父母遗弃在养老院里如敝屣。

《世间情:遗产留给小狗而不是儿子》:慧姐总是独自一人离开养老院去到一个谁也不知道是哪里的地方去,作者很好奇,有一次慧姐又出门后她就尾随而去,秘密就此公开:原来,慧姐是到她已成废墟的老宅去,去那里是喂养一条名叫花儿的小狗。小狗是多年以前慧姐捡来的,这条通人性的小狗曾经救过她孙子的命,不光是慧姐,孙子也当小花是玩伴呀,慧姐没有想到的是,老屋拆了,慧姐家分得两套房子后,慧姐和小花一起被儿子、媳妇赶出了家门。

《另类情人:自律与任性》:菩提命运多舛,“文革”、上山下乡、地震让她的双亲和几个一起玩大的伙伴一一死去,幸好,一个爱她她也深爱的梁大哥还伴随在左右。可是,地震中为了救梁大哥砸伤了腰的小丽,让梁大哥放不下,最后,在求得菩提谅解后,梁大哥娶了小丽。可是相爱的人儿到了晚年,终于无法克制彼此的思念……

是的,直到梁大哥死在汶川救灾中菩提都不曾与他有过肌肤相亲,可是那些年里他们俩在菩提郊外的别墅里一次次幽会,算不算精神出轨?我没有想要批评菩提和梁大哥的作为,我只是觉得,这一群住在养老院里度着晚年的叔叔阿姨们,他们的一些做法不能因为他们已成长辈我们就一味迁就,比如梁大哥,怎么可以将同情变成爱情?比如菩提,梁大哥一次次非常规地出入自己的家门,难道就没有意识到梁大哥的关心里更多的是爱情吗?爱情,从来就是自私的,不是吗?

其实,《人间最后一封信》里的好几个故事,在我读来都有叫人疑惑的地方,比如第一个故事《忏悔:爸,我错了》就非常匪夷所思。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一个知识女性了,她难道不知道产妇在分娩时死亡是一个医学问题,而非父亲的选择所能定生死的。年幼无知,可以,但一定要等到自己生过孩子才能与父亲冰释前嫌,如作者所写未加文学修饰,那就是叙述者的综合素养很有问题,这样的女儿,就算忏悔了,她的忏悔是我们能够无条件地点头称是的吗?

不过,我非常喜欢《婆媳:另类麻辣婆媳》这个故事,与苏阿姨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与人之间不会缺少暖色,假如在《人间最后一封信》里添加上苏阿姨的故事,读者或许就不会产生亲人间恶意太多的误会。有悖常理才会被人口口相传,而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人之常情中。

不伪饰、不矫饰,是薛晓萍女士《人间最后一封信》最有魅力的地方。以薛晓萍的学历和人生经历,她完全可以将此书写得文艺一些写得哲理一些,她却选择了清水出芙蓉的写法。这种写法,也许会让一个成熟的读者觉得清浅,却能让年纪渐长多多少少产生了阅读障碍的老年读者快速进入到阅读中。是的,我以为薛晓萍女士写作《人间最后一封信》,就是为了让老年人捧起书本对照他人幸或不幸的晚年生活,随后根据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养老计划——当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渐入老境后,怎么养老可不就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吗?这本书让恐惧、畏惧养老院的老人们多少能拆除一点心理防线,至于年轻读者,则能通过此书多少获悉老之将至的父母都会有哪些情绪变化。知悉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最后一封信》:有悖常理才被人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