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兵先生的崇高使命

大凡取得成就的人在壮年时居多。步入老年,常人多有惰性或因各种疾病困扰,因而难有成就产生。笔者见多了周围退休的老年同事,每日无非晨起上山锻炼身体、与老伴相约买菜、邀友人“修筑长城”、接孙儿回家嬉戏、晚上看电视后就寝。于是猜想,所谓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老年人的常态,大概即是这种情形吧。正像台湾著名学者王鼎钧体味到的;“上帝把幼小的我们给了父母,把青壮的我们给了国家社会,到了老年才拭马我们还给了我们自己。”就连欧阳修这样一位在仕途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回想起盛年时的种种辉煌时,不也在《朝中措》一词中发出了“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的无限感慨吗?甚至以创立精神分析学的盖世业绩享誉全球的弗洛伊德,暮年本当志得意满、欣慰连连吧,可在1936年5月18日写给好友斯台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的信中,81岁的弗氏却如此叹息:“……但我还是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已入老境的可怜和无助,怀着一种渴望的心情眼看着自己向化为虚无过度。”

不过,记忆的底板上也刻有老当益壮者的鲜亮印记。曹孟德在《龟虽寿》中气魄雄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孟德写此诗时不过40多岁,但那份笑对流水年华的豁达却是真令人敬佩的。

如今,笔者就遇着了这样一位怀揣雄心、老当益壮的先生,他就是宜兵。宜兵先生是一名老银行工作者,1952年前在银行出纳、会计、储蓄、现金管理等岗位上工作。1952~1968年,他曾在信贷、计划、会计等岗位担任科长、党委委员、科室支部书记。1969~1972年他被下放到五七干校。1972年回城后,任区财政金融局银行组组长和区银行办事处副主任以及人民银行大中城市电子核算网北京试点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再后来,宜兵先生担任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某处处长、工总行(部门)主任,直至1995年离休。

笔者没见过宜兵先生,也没跟他同事过。单凭这份工作履历表,也读不出先生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宜兵先生却在古稀之年做出了一项惊人之举——出版了文学剧本处女作《崇高的使命》。

作为一名爱好文字创作的业余写作者,我深深体会写作之艰辛。从确定主题、广泛阅读,再到查找文献、梳理资料,然后进入写作状态,以及一稿、二稿乃至五稿的校改、修订,耗去的心血绝非局外人所能想象得到的。整个过程,套用当代作家、学者王大卫的话“虽蕴涵目标追求的精神愉悦,但健康的透支却也与之同步的”。是啊,拿当下使用电脑创作为例,“鼠标手、电脑眼”正慢慢袭向文字工作者。而这位仅印刷过《我的金融生涯》文集的老者,以古稀之年的睿智加而立之年的激情,从2006年夏天立下志向写下剧本大纲的那一天开始,三年多的时间里,他要在“青灯黄卷”中耗去多少精力和心血呢。

众所周知,在文学领域里,剧本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接近文学,又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剧本集众多艺术功能于一身,往往超越文学符号的表达,是多功能的空间艺术。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剧本的出现大致在戏剧正式形成并成熟之际。古希腊悲剧从原始的酒神祭礼发展为一种完整的表演艺术,就是以一批悲剧剧本的出现为根本标志的。而中国的宋元戏文和杂剧剧本,正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最确实的证据。因此,创作剧本,对一个文学功底并不扎实的古稀老人,其艰难程度是不言而喻的。惟此,宜兵先生这三年的呕心沥血犹显珍贵而崇高。所以,当笔者读完剧本《崇高的使命》时,最强烈的反应就是感动,为他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

笔者收到剧本《崇高的使命》是2010年2月份。3个月来,它就站在案头日日与笔者作伴。《崇高的使命》是一部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银行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剧本。它以人民银行北京分行为背景,根据大量真实历史创作而成。它宣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银行的巨大作用和辉煌业绩,强调金融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也提出了国家在劳动致富、科学致富的同时要实现金融致富的思想。

剧本《崇高的使命》以小见大,从一个基层银行的视角,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银行的历史。剧本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第一方面占比最大,说的是建国初期,在人民银行这个革命大熔炉中,通过党、政、工、团各组织多方面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及各级负责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影响,把由解放区银行进城人员、旧银行留用人员、新招社会人员、青年学生等组成的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员工培养成立足岗位、胸怀全局、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金融战士的故事。重点写了两名支行副行长:范明浩和李仲城。范明浩是旧银行工作人员,北京解放时、由军管会根据“愿留者欢迎,愿去者欢送,量材录用”政策所任命的一个基层银行副行长。李仲城则是由解放区银行培养出来的青年金融工作者。两人都热爱银行工作。都一心一意想搞好本职工作,但由于所受教育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在对待支行一系列工作上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发生了思想观念的强烈碰撞。他们在碰撞中磨合、提高,推动了支行业务改革、创新、发展、壮大。最终,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感召下,在李仲城崇高品德影响下,范明浩经过反思,终于理解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党性,郑重地在“入党申请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标志着他从一个旧银行工作者转变成了一名新中国金融战士,也标志着当时人民银行总行让一批老区金融工作者进入刚解放的大城市从事银行工作的必要性。《崇高的使命》第二方面的内容则主要反映银行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中所起的突出作用。如通过银行贷款将手工操作的毛纺加工点提升为机械化生产工厂;通过巧借银行之力实现了社区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等。这方面内容重点塑造了两个城乡年青女性,渲染了当时进步青年的高尚情操和品格。她们的出现还增添了剧本不少情趣,如“新房悄悄话”、“暗恋”等篇章,使剧本变得更丰满,更富立体感。剧本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剧中主人公对银行内部腐败分子以及对社会上破坏国家金融的敌对分子所进行的斗争。

笔者想,驱动宣兵先生坚忍不拔“行事”的,恰恰是他心中保有一个崇高的使命。有他的心声为证:“我为什么写这个剧本?我是一名银行老兵,我热爱我国的金融(银行)事业,几十年的银行生涯,使我深知银行工作是何等重要。所以,我期盼着出现一部反映银行业绩的影视剧。但几十年过去了,这样一部影视剧并没有出现,因此我想了又想,终于下决心自己动手写。中国有句老话‘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开始了剧本的写作。”

好一头夕阳奋蹄的老牛啊!在当下风靡休闲安逸的时尚社会,宜兵先生却甘于三年的寂寞煎熬,凭借精、气、神去独立完成这样一部汇聚了大量史料基础的著作,是十分值得钦佩的。笔者几乎不知道在周围同事中,除了这个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还有谁是更为美好的“老当益壮”的象征呢。

恰如他在《崇高的使命》中塑造的李仲诚,宣兵先生正以其榜样向人们展示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和理想。相信年轻的朋友会在他身上,会从他的作品中认识到,尽管时尚风靡吃喝玩乐,尽管世风崇尚安享晚年,但是,这位年迈的老人却自愿放弃这一切享受,表现出对事业理想、对银行工作的忠贞不渝;表现出不受时代性悖理局限的榜样。这种英雄之举“犹如地下水那样,虽然不为常人所感知,但却是不能被淡忘、被湮没的。”

笔者想,仅仅向这样一个榜样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像他一样充分理解金融事业对巩固政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平抑物价、壮大国企、增加出口,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理解艺术家身上具备的崇高品格——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注:“宜兵”是刘文恒同志的笔名。刘文恒原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基建部主任,1995年离休,现年90岁。)


《金融队伍建设,》杂志2010年8月

梅冰:“宜兵先生的崇高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宜兵先生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