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图片发自App


        周国平说,阿兰德波顿不是哲学家,但《哲学的慰藉》不失为“才子书”。阿兰德波顿说,在他看来,读书能有助于更好的去生活。在读者如我看来,德波顿的看法,堪称是哲学对于生活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能够融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而使得人能够更好的去理解生活更好的去生活的哲学,是活生生的哲学。哲学不死的意义在于哲学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而非仅仅只是存在于象牙塔顶中的密室之内。

        读本书,感受作者所谓“哲学的慰藉”其实不在于慰藉本身,而在于通过慰藉达到人与现实世界的和解。和解是一个伟大的话题,达成不易。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和解的理解是达到和谐的状态。概而言之,儒家主要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主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主要追求人与自我的和谐。和解在更大的范围内意味着和平,即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的和解。和解的结果即和平。这是哲学之“慰藉”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作用和意义所在。

        德波顿选取了数个比较在生活层面易于融入其思想精神的哲学家,探讨他们的哲学在“慰藉”自身的同时如何慰藉这个世界。话题涉及的慰藉对象其实主要是自我,即一种哲学对于哲学家本身的作用,其次才是哲学家以外的世界。这当然是一种相当保险而又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态度,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开篇即是哲学的终极命题,以苏格拉底为先锋。关于苏格拉底,其自身哲学的核心是人类的“无知论”,但作者探讨的是无知论之外的苏格拉底的生命态度,即如何看待和对待死亡。所谓哲学的终极命题之一,即是死亡。作者通过描述苏格拉底的哲学,寻求苏格拉底的哲学“慰藉”所在,找到苏格拉底所以从容死亡的理由和原因。苏格拉底的死是自身哲学与死亡达成和解以后的结果。某种意义上,不是审判团判处了苏格拉底的死刑,而是苏格拉底自身拥抱了死亡。

        在书中,同样与死亡本身达成和解的哲学家还有塞内加(也被译为塞涅卡)。当然,所有的哲学家都是与死亡达成了和解的人。所谓看透生死,是哲学家需要解决的哲学入室命题。哲学的登堂入室,登堂是一个哲学家找到面对生活时的姿态,入室是一个哲学家找到结束生活时的姿态。是他认识到生活以后的“生活”,生命以后的“生命”。

        蒙田被作者列入哲学家的殿堂,这里有一个小问题,即蒙田实际上并没有自己作为哲学家的思想系统。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蒙田通过哲学的“慰藉”找到了与生活的和解途径,因此蒙田值得一书。蒙田在其作品中从容自如,津津有味的品谈自己的性无能,放屁以及其他令人羞于启齿的生理毛病。对于许多人而言,这是令人难堪的生活疾病,然而蒙田恬然自如。他谈论这些事情时仿佛谈论的不是关乎自己的种种,而是花园中的一只鸣雀,屋中的一只狸猫。他说,瞧,那只鸟放了个屁,又放了一个屁。人们看得津津有味。

        审美的基础,是对于丑陋所持有的超越本能的审“美”精神。这是一个人与自我和生活达成的最高和解,和解的方式有赖于首先寻求到某种足以释放压力的途径,这种途径即作者所谓之哲学的“慰藉”。

        叔本华和尼采是可能哲学作为“慰藉”的另类失败,当然这只是庸俗层面的看法。更深刻的去看,叔本华和尼采是与生命达成了更加深刻的和解。他们的哲学“慰藉”方式不是以直面真与美的林园为路径,进入和解的森林,而是反过来,从真与美的根部发掘生命的痛苦根源,整个森林的痛苦根源。他们挖掘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比如说,塞内加或者蒙田,如果他们有幸阅读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会有瞠目结舌之感。叔本华的哲学最终走向了宗教形式的和解,哲学本身的“慰藉”已经不足以消解叔本华的孤独。当然,宗教精神的和解是最有效的和解方式。因为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慰藉”。叔本华的走向宗教是建立在以哲学为基础之上“慰藉”,是哲学与宗教的结合物。未妨说,叔本华的思想,是哲学与宗教的“慰藉”之子。

        尼采的“超人”哲学,在层次上则比叔本华要更进一步。所以尼采的和解也是书中诸哲学家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的哲学与生命的和解,然而这种高本身是一道天梯,也只有尼采意义上的“超人”有能力攀缘而上。

        我们不能把尼采最后的悲惨结局视为哲学“慰藉”的失败,或者视为尼采对于自我以及这个的和解失败。尼采的疾病是生理层面的,这种疾病对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其影响之处,但生理的疾病不是思想的疾病,生理的死亡不是思想的死亡。

        总得来看,一如周国平所言,这是一本相当值得一读的“才子书”。从德波顿的言论里,我们读到一个真诚而丰富的灵魂。他说:“抱定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目的去读书,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真正的才子的思想,才子的见解,才子的言论。

2018-9-30于三亚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