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工》——刘慈欣的第一步科幻童话注定不普通

《烧火工》是刘慈欣的短片科幻小说,此次经由后浪出版公司和未来事物管理局共同策划,配以插画师BUTU的精心绘画,以绘本的形式再次出版,不过几万字的小说一下子变成图文并茂的绘本,握在手里沉甸甸的,似乎以另一种形式彰显了《烧火工》的童话气质。

刘慈欣,不用过多介绍了,在各大搜索引擎上都能拉出一长串词条,在所有背书中最突出的就是“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也是经由这个奖项,刘慈欣的知名度突破了小众科幻爱好者的圈层,迅速成为众所皆知的中国科幻界巨擘,大家也亲切的称呼他为“大刘”。

大刘是在火车上构思并写出了《烧火工》,而出主意将《烧火工》从小说变成绘本的是未来事务管理局。乍一听这个名字,感觉是谁在正儿八经搞笑似的,一番查证才知它是一家公司,专注科幻文化的推广、原创内容的创造,且使命是“打造中国科幻黄金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BUTU作为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合作插画师,自然担当起为《烧火工》绘画的重任,而现在看来,他完成的不错,甚至是精彩。


s32322906.jpg

在书籍护封上有一段故事简介:“年迈的烧火工独自居住在世界尽头的极东岛,每天采煤、烧火,在零晨出海,点亮太阳。日复一日的劳作,不能出一点差错。少年萨沙为了挽救心爱之人的生命,来到这岛屿,他们吹响鲸笛,在银河旋涡中划动起月亮的双桨,擦亮积满灰尘的星星。”烧火工和少年萨沙本来是两条永远不会交接的平行线,却因为一个女孩产生了交点,最终萨沙成为了下一任烧火工,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

看过《三体》的人都知道“黑森林法则”的残酷冰冷,大刘用庞大严酷的宇宙观塑造了一个崩塌的未来世界,即使是在由《乡村老师》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中,大刘对未来世界的幻想也是颇具悲观色彩的流浪之旅。

然而《烧火工》却展现出不一样的基调,比如地上的每个人在天上都有一颗属于他的星星,这很温柔;钻进硕大的鲸鱼头骨拔鲸牙,这很奇幻;用吊绳的方法登陆上弦月,划着月亮船在银河里寻找属于爱人的那颗星,这很浪漫;萨沙和烧火工把两桶鲸油均匀的洒在太阳表面,用火炬点燃了太阳,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这很大胆。BUTU用插画将故事的温柔、奇幻和浪漫表现得恰到好处:森冷巨大的鲸牙预示着一场奇异的冒险;莹亮柔和的月亮船恍惚如梦幻;旭日东升映出的手掌彰显出力量和决心。即使不读故事,这几张跨页的大幅插图也能独立出来,为你编织一夜奇妙的梦境。


p2879992.webp.jpg
p2879995.webp.jpg
p2920097.webp.jpg
p2920252.webp.jpg
p2920253.webp.jpg

作为一个科幻童话故事,《烧火工》里有很多让孩子着迷的元素:鲸笛、火箭、月亮船、修星星、点燃太阳......在给孩子阅读的时候,完全可以用语音语调和画面结合,营造出浪漫、奇幻的气氛,但是如果仅仅作为一个启发想象的童话故事来读,也许有点小看大刘了,这其中有更大的、关于生命的议题。

在故事的最后,萨沙和爱人永远分离,独自守在世界的尽头——荒凉如铁锈一般的极东岛上,日复一日的采煤、捕鲸、烧火,孤独的重复重体力活,这个结局算好么?不算好,起码不符合人们喜闻乐道的大团圆结局,于是有人把极东岛解释为神仙的岛屿,赋予萨沙不同凡人的身份,以期让他的选择获得一点值得的回报,但我更愿意相信,就如小美人鱼将匕首扔进了大海,自己化身为泡沫,萨沙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极东岛正象征着生命的终点。

美好的结局会让人开心,但悲伤的结局更能激发思考和提问,比如萨沙为什么留在东极岛?老烧火工当年是怎么来到东极岛的?他也经历了什么艰难的抉择么?如果让女孩来到东极岛找到萨沙,这样的结局会不会更好?萨沙会不会已经死了?萨沙这样做值得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正在读给孩子听,不要急着合上最后一页,不如以萨沙的结局为契机,给孩子做一点死亡教育,因为死亡的另一面就是生命,我们先勇敢的承认死亡,然后再积极用力的珍爱生命。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先有宇宙观,再有世界观、人生观。”从大刘的其它作品中可以看见,大刘的宇宙观透着一股悲观的色彩,因此萨沙的结局注定不会美满,但即使命定悲剧,萨沙亦展现出积极的力量:即使与爱人分离,也要坚守诺言,即使一辈子在东极岛,也要履行好烧火工的职责,即使最后的代价是生命,也要勇敢的承担,这一种乐观的悲观主义,才是《烧火工》表达出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烧火工》——刘慈欣的第一步科幻童话注定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