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小燕子+认知差异的背后是什么?

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每个人之间都有差距,但是差异的背后是什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差异?造成差异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面对呢?非常开心的是,我阅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要形成竞争优势,或者你要让你的知识优化到具有竞争力,就必须在大量场景当中去意会那些别人没法传授给你的,你懂得了也不能够传授给别人的知识。

但遗憾的是,当我们只是掌握了“非场景化知识”的时候,我们没办法想象“场景化知识”:你刚开始练毛笔字,获得关于写毛笔字的知识,和你师从名师写了30年毛笔字之后对书法的认知,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就是“非场景化知识”与“场景化知识”的差别。

2.当我们不具备“场景化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形成某种知识幻觉和来自“低认知状态”的傲慢与偏见。

3.波拉尼在《个人知识》里讲默会知识的时候,很费劲,因为他不知道大数据这个概念,他强调说:反复的实践当中形成的某种知识——这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熟能生巧”,从数据主义角度看,就是:不断地扩大数据量,数据量越大,最终形成的模式就越精微;数据量越小,模式就越粗糙,甚至没办法形成模式。

有竞争力的认知,就是高度场景化的认知,而高度场景化的认知取决于数据量,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一种涌现式的模式识别能力。

二、今日感悟:

1.先承认自己目前的认知水平。清零状态永远像小学生一样,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2.先戒掉来自于低认知状态的傲慢与偏见。

3.只有通过大量练习,刻意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深刻的认知,甚至熟能生巧,否则没有牢固的地基,只能是空中楼阁。

4.学会偷艺才能产生差异化优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要慢慢修炼起来。

清醒意识到了差异之后该如何去做,你明白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186+小燕子+认知差异的背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