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流传了一张照片:母亲在地铁上阅读,身边的孩子也拿本书;家长拿手机在看,身边的孩子手里也拿着手机。这无疑是在说榜样的重要性,但我更想要说的是,其实无关手机的事情,更多的是社会氛围的影响。因为在中国,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所占比例太少,即使算上电子书、网络读书在内。德国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德式阅读,可以总结概括为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特别是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他们也不是不看电子书,而是因为一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二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

身为教师,我们不要纠结的去寻找各种原因,而是需要想尽办法、因势利导学生(甚至包括家长在内)努力去爱上读书,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为了挽救儿童的语文能力,增强儿童的文化素养、思维能力,则指导儿童阅读是刻不容缓的事。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每天读课外书的时间要有一定的保证,并注意经常和家长沟通,及时向他们推荐书刊,供孩子学习;另一方面也引导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读物。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目的是鼓励他们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同时,放松孩子的阅读负担。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是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但这也是比较粗暴的干涉行为。我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这一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身边的学生抓起,让阅读真正如阳光与雨露温暖我们的世界、滋润我们的心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