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让你了解一个更加真实客观的大唐王朝

我们今天提起历史上的唐朝,一般都会用“盛唐”二字来称之。那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边疆稳固、国强民富,文化繁荣……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朝代能与之媲美。这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以及盛唐基础的奠定者唐太宗更是英明神武之人,司马光曾用“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这样的话语来评价其人,足见其在历史上的赫赫威名。

只是历史有时候并非如同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盛景之下也有凋零,繁华背后犹有落寞。历史上的唐朝也并非完全是人们心中的那个完美无瑕的盛唐。

多年前看电视剧《武则天》时,曾记得有这样一个情节。

武媚曾是李世民的才人,后李世民听信谶语贬武媚为宫女。多年后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告诉充容徐氏若能得胜归来,便会再次册封武媚为才人。只是此次出征最终还是铩羽而归,李世民也一病不起,最终因此而驾崩。

虽然电视剧中的一些具体情节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确是亲征过高句丽。他对于高句丽的态度远比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要强硬的多。不管是出于对个人荣耀的渴求,还是想要一雪前面隋朝时期在高句丽那里遭受过的历史耻辱,或是达到控制朝鲜半岛北部的最终目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对高句丽是心心念念,终于在公元642年找到了机会,以高句丽东部的部落首领渊盖苏文弑君且侵犯邻国为由,于公元644年宣布御驾亲征,在645年阴历的二月唐朝针对于高句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正式开始了。

只是没有想到这还真的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几番战役下来,局面一度陷入了僵局。随着那一年天气的越来越冷,以及物资粮草的供应不上,唐太宗不得不开始考虑退兵的问题,否则所有人都有可能会死于饥寒交迫。

唐太宗于公元646年阴历三月回到了长安,两年的征战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对于这次失败,李世民也是懊恼不已,曾叹息“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不过估计这也就是唐太宗落败后的一时有感而发而已。内心深处还是想要再度征讨争回荣耀的。尽管战事一结束,高句丽使者就来到长安赔礼纳贡,但唐太宗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他下令征召更多的士兵,建造多艘大船,变小岛为兵站,存储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要为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做准备。只是历史不是总给人以机会,唐太宗终究还是没有等到扬眉吐气的那一天。不知是不是因为如同电视剧中所讲的那样,第一次的征讨失败让唐太宗的身体伤了元气,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这征讨高句丽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还是在十多年后的公元667年,在唐朝名将李勣的带兵攻打之下,才生擒了高句丽王,灭亡了此处。

上述内容在《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中唐与高句丽、新罗、百济、渤海国的那段历史过往中有详细的讲述。除此之外,此书对唐朝与突厥回鹘、南诏、吐蕃等处的历史关系与过往也进行了讲述分析,将大唐三百年的军事外交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解读。

虽然唐朝的多位皇帝都被唐朝西北的各族君长尊称为“天可汗”,但事实上在唐朝的对外关系以及地域地位还是相当的复杂的,其他政权的君主并没有我们今天从历史书籍中所看到的那样恭敬顺从。在当时的亚洲并非完全有唐朝主宰,各政权之间是多样性与不稳定性并存的。

与之前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大多是称赞大唐盛世的历史书籍不同,《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一书中所讲述的内容,没有一味的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反倒是旁征博引一些稍显冷门的历史内容,冷静的分析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关联。相比之下,此书的讲述要更多几分客观与理性。

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够建成的,这盛唐也不是单凭想象就能够存在。在当时如此复杂环境中,历史上的唐朝斡旋其中,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明智的外交策略奠定我们所知的大唐盛世,想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读这本《多极亚洲中的唐朝》,或许能够让我们了解一个历史上更加真实客观的唐朝。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让你了解一个更加真实客观的大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