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性,演的人多了,便成了喜欢?——观《消失的爱人》(首投,欢迎意见建议)

图片发自App


在进入正题前,分享个经历。

以前我家里养过3只猫咪,两公一母。母猫在家最受宠,因为性格非常安静。她的眼里好像没有烦恼,每天都那么按部就班地生活着。白天和另外两位小伙伴们出去玩,晚上回家吃完饭趴在台灯旁陪着我做作业。生活过得井井有条,行为有规有矩,真正具备了一名宠物应具有的各项基本素质。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进家门的时候眼神有点慌张。虽然还是照例陪我,但我能够感觉到她并不踏实。后来的几天晚上,他们几个从原本组团一起进家门吃饭,变成了各走各路,分别进门。再过了半个多月,我发现母猫的肚子变大了。哦,这才恍然大悟!

原本就很僵化的关系在母猫生仔后显得更加突出。显然,猫爸只能有一枚,另外那枚能且只能当舅舅。他舅不服,他爸吃醋,为了挽尊,争斗不休。

对,有没有闻到一丝丝狗血言情剧的味道?是的,这尚且是在猫界。

猫界和人界的区别在于,人家没有么么哒,只有啪啪啪。人家没有避孕套,想亲热就得养孩子。人家没有宽容和谅解,你想动我老婆我就弄你。

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佩服这样的干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复杂呢?

喜欢。在我看来。


图片发自App


复杂本身就是一个可褒可贬的词。喜欢这个词模糊了复杂的本质,给它罩上了一层华美的外衣。赞同它,多么优美的词语都不为过;否定它,什么不堪的言语都说得出。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现在很多电影情节通过刺激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来实现“吸引力”。而性,或者说性爱,恰好通过这一媒介可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加上循规蹈矩的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情发生,“物以稀为贵”,更使得这样的情节光彩夺目。

但越是这样的剧情,越容易误导人心。尤其是那些没有经历过婚姻,甚至还没触碰过恋爱的青少年们。

影片中种种Amy的人物设定让我推测她就是负面文学的受害者之一。从已知条件来说,高学历高情商,父母都是作家,但是家中负债累累,她需要负责还债,压力大责任重。从已知条件推测未知条件来说,高中和男朋友Desi分手,对于家境这么优渥的人来说,想要去希腊度过余生,可见对奋斗事业热情不高,是一枚宠坏了的少爷。宠坏了的少爷和女友一拍两散,女方应该也是作,宠坏了的小姐型。后来又找了一个所谓的男票发生了关系,不过是为了那个器官找了个人释放而已。但具体为什么会考虑到用这种方法,我认为对只和文字打交道的Amy而言,也只有负面的文字或者影像资料给她做这个预习了。

然而,Desi不知道,Nick知道但选择了维护,Margo能察觉到但是没有提高警惕,因此,Amy成为了整场灾难中的幸存者。

幸存者,不是赢家。

在我看来影片中没有人是赢家。从家庭或者说社会分工来说,每一个人都没有尽到本分。Amy,如果确定女主外应该把养家放到首位,想办法多出书还家里的债务;Nick,如果主内就把所以家务事揽下来,不要抱怨;Margo,兄妹是兄妹,钱财是钱财;Desi,不要沉迷回忆,人家选择的婚姻对象不是你,这是很大一顶绿帽子啊,醒醒诶!

为什么会造成实际真正做的事情和社会角色的脱节?因为情份。Margo用自己的钱帮Nick打官司,Desi觉得Amy可怜想要帮她,Amy向往书中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Nick认为婚姻可以改变命运。为了迎合社会角色设定而刻意表演,且观众数量少的情况下,十分浪费彼此的精力,于是造成了戏剧的冲突。

是,人生如戏,但在组建家庭上,还没有动物演得逼真。什么恩怨纠葛,什么试婚,什么游戏,要么就好好奉献家庭,要么就老实单身奋斗,干干脆脆。动物没有什么婚姻一说,但对家庭而言,我认为他们做得很好。

可能是我传统,认为两人结婚的前提条件是默认有新生命的诞生。性只是婚姻的附属品,而爱与责任才恰恰是婚姻的必需品。

在实际生活中我认为,没有为爱服务的性,就只能沦为喜欢。而喜欢,变不成真正的爱,更过度不到婚姻。如果有意外发生了,那便会有更多的意外发生。无论言语如何掩盖,本质上来说,都与真正的爱越来越远了。

别把喜欢错认为爱,更别把性错认为喜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上本没有性,演的人多了,便成了喜欢?——观《消失的爱人》(首投,欢迎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