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多岁的求职者,迷茫的路上,请避开这三个“坑”

文/木先生

前几天和刚毕业的表弟聊天,我问他:“你想好接下来准备从事什么职业了吗?”

他:“我也不知道,挺迷茫的,想先找份工作,再走一步看一步。”

我:“有考虑过去做你自己最擅长的事吗?”

他:“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擅长什么,好像什么都会一点,又好像什么都不会。”

我:“那找一件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事,慢慢开始做?”

他:“要不,你直接告诉我我应该做什么吧”

......

我记得有人说过:我们22岁以前的人生其实都是被安排好的,以至于我们22岁以后完全迷失了方向,不知所措。

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这16年里我们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不用关心车房贷款、每日用度、柴米油盐。

我们只有一个职业——学生,要做事的只有一件,好好读书,上个好大学。

于是,大学毕业,失去了“自理能力”的我们,也被社会“安排的明明白白”,一路撞墙,磕磕碰碰,随着时间的推移,迷失在焦虑之中。

大多数人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也不例外。大学毕业之后以为终于可以自己做决定了,然后去了一家国企底层,以为熬一熬就可以出头,结果发现是外包,永无出头之日。然后辞职,卖过保险,做过电销,最后幸运入了运营的坑才逐渐稳定下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变成了这样呢?

习惯于听从让我们缺失了主观能动性

一直以来,被安排好的我们习惯于接受指令而不是依据自我思考的结果行动。

最直观的表现为没有主见,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做事没有人指导或督促便偷懒懈怠,甚至于完全不知该如何下手,需要人说一步才能做一步。

这是长久以来接受指令所养成的不良习惯,大脑不用经过思考便可以执行的行为让我们变得懒惰,不上心,最终演变成遇到事情大脑就一片空白的景象。

缺失主观能动性的我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大脑无法帮助我们作出合理的决断,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如何应对?

最好的办法便是在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强迫自己进行思考,多想“为什么”、“怎么做”、“甚至怎么做的更好”,养成习惯之后主观能动性便回来了。

建议给自己制定一个督促计划,强迫自己去执行,给予自己一定的压力。金钱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我见过一些英语学习计划训练营,600元的课程如果每天都能坚持下来就全额返还学费。

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盲目择业。

一份工作究竟适不适合我们,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个人的性格决定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曾经提出过一个全新的个人素质冰山模型,它把从业者的个人素质划分为冰山的上下两个部分,分别是浮现在表面的容易被观测的「冰山以上部分」,以及深藏海底不能轻易被改变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部分」就是那些你在平时表现出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某专业知识记得特别牢固”,或“excel玩转的很溜”,这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训练能改变和提升的东西。

「冰山以下部分」包括你的性格、自我认知、特质等,这些东西很难被观测到,甚至自己都可能无法察觉。

而这很难察觉的「冰山以下部分」却对我们个人的从业选择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以,一个人在缺乏自我认知,对自己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匆匆就业,其结果可想而知。

只有在充分了解自我性格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们才不会丧失基本的前进动力,才能持续挖掘自身的价值,在工作中有所发展。

走一步看一步”的侥幸心理

“先做着吧,万一哪天有好转呢”、“嗯,现在工作不好找,缓一缓再看”、“这份工作真有他说的那么好?要不去试试看,万一是真的呢?”

以上,是个人曾经出现在脑海中的真实想法,我相信不少人也都曾经这么想过。

侥幸心理是一种很危险的东西,它由贪婪、惰性、享受安逸等多种不同情绪的揉杂而成,妄图以自身的意愿来取得自己理想的成果;它释放出让我们“铤而走险”的假信号,把希望都寄托于“未来”、“万一”、“偶然”等因素上;它成就了数不尽的失败案例,同时却又有更多的人踏上这条险路。

归根究底,“走一步看一步”的侥幸心理来源于信念的缺失。

对自己的能力不够信任,缺乏强悍的价值观作为指向标,信念缺失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容易动摇,遇到挫折便开始自我怀疑,直至被自己击垮。

职场中,一旦出现侥幸心理的苗头最好马上补救或者直接掐灭,因为用自己的前程去赌一个不确定的结果,我们输不起,代价太大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希望大家能有所得,如果你有什么相似的经历或想法,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中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成长。

文章来源:Hello木先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20多岁的求职者,迷茫的路上,请避开这三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