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做一个爱的观察者和倾听者

我是一名律师。在遇到《非暴力沟通》之前,我总能精准地抓住对方的痛点、要点,并快准狠地给予致命打击。

法律上并没有规定说,“说话气死人”是犯法的,所以,我一直将我的“专业性”引以为傲,直到,我遇到了我的老公。

遗憾的是,他也是一名律师,我具备的所有技能,他都有!

在我被他的批评、指责、要求折磨地痛不欲生的时候,上帝给我送来了《非暴力沟通》。

单看名字——“非暴力”,就恰到好处。在我看来,暴力的反义词,从不是“温柔”,就像是“爱”的反义词,就不是“恨”。

从用词的讲究来看,这本书的翻译人,是一个良心译者。虽书里面有很多用词,因为是翻译过来的原因,会有些不符合我们的用语习惯,但也确实做到了,精准、到位。

当然,如果觉得翻译有瑕疵的,可以直接去看原著。

再看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这是一个敢跑到一堆仇视美国的巴勒斯坦人的围攻下去演讲的美国人。

他能在围攻下对话并成功地跑去仇视者家里享用斋月晚餐,靠的就是“非暴力沟通”。他的那段沟通,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经常眼眶湿润。怎么有人可以这么懂一个人?在被疯狂语言攻击的情况下,他怎么还可以说出那么暖人的话?他是怎么做到的?

带着对作者说话方式的好奇,我一遍又一遍地读《非暴力沟通》。是的,这本书,我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读,不是因为它晦涩难懂,而是一般人,真不容易做不到,而我又遗憾地属于了一般人。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只用了六章的内容告诉你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却用七章的内容,告诉你怎么去做到它。可见,作者比你更懂“非暴力沟通”的不易。

首先,什么是暴力沟通?答: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地打断、无声的抗议和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对,无声的抗议,也算暴力沟通,真没少干,尤其跟老公冷战的时候。

其次,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的四要素:区分观察与评论,体会与表达感受,说出我们的真实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

看起来是不是好简单?

这些个中国字,谁不认识,可做到真的比登天还难。比如说,区分观察与评论。

以下这首诗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
把食物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
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
--鲁思·贝本梅尔

我们很容易理解“懒惰、愚蠢”是评价,但“厨师”也是评价,你想过吗?一切我们观察不到的东西,说出来,可能就是评价。

不带主观评价的观察,是最难做到的。我们往往喜欢观察了一半,便下结论了。尤其对熟悉的人更是如此,美其名曰:“他一抬屁股,我就知道他拉的什么屎。”

太暴力了,真的太暴力了。我们完全活在自己预想的世界里,用我们的预设去揣测别人。

当我学会观察,我发现,我跟人沟通少了很多障碍。我不会问“久不久?”“近不近?”“快不快?”这种带有主观的问题,因为,久、近和快之类的都是主观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说,我以前掉的坑。

刚毕业,我从湘潭那种小城市找广州的同学玩,问他,到他那里坐地铁快不快?他说,“很快。”

谁知道,坐地铁是很快,但是,走到地铁口要很久啊(忘了,同学的步行速度,是我的两倍)。

还比如,去长沙找闺蜜玩,我问她,到她那里近不近?她说,好近的。等我摇了四十分钟的公交到了她那里,我问:“哪里近了?”她一脸懵逼:“四十分钟就到了,还不近?”

看吧,他们都没错,错的是我,我要是懂观察与评论,我就不应该这样问,我应该问:“具体几分钟能到?”或者“离地铁口有多少米?”

学会观察和评论,真的可以减少很多由于经验、价值观差异等导致的沟通障碍。

其次,“体会与表达感受”。我们中国人普遍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生活中,我们也是经常忽视自己的感受,以为它不重要。实际上那些高兴、低落、愤怒、平静、焦虑等的感觉,才是真实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说,建立表达感受的词库,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

表达自己很重要吗?重要。它的功能在于示弱。可能说“你要离开,我很难过”,比说“我觉得你不爱我”,更能让彼此靠近。

生活中,每次我说我很难过、很生气、有点不开心的时候,老公就收起了他的指责。他内心在想,“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最怕我说了半天,你一点感觉都没有……”

再次,说出自己的需要。需要是感受的根源。我为什么会产生愤怒、委屈、难过等情绪,是因为,我有哪些真实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我为什么会开心、快乐、兴奋等,是因为我的哪些真实的需要被满足了。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错误示例:“我生气,是因为他们不爱干净(归咎于别人)。”

正确打样:“我生气,是因为他们把地板弄脏了,而我喜欢干净的环境。”

当我学会不把问题归咎于别人后,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在我认为的部分(即我的看法有问题)。“我认为你不爱我”(真的吗?);“我认为谁谁谁必须怎么怎么样(强迫接受价值观、要求)”……

当我把它们说出来时,我才知道,哦,我太追求完美了;哦,我又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了;哦,我又忘了自己的主动权等等。

最后,提出具体请求。即,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而非,什么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我看来,把一个人搞懵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他,他这个不能干,那个也不能干,然后不告诉他我们要他干嘛,让他自己猜,或者认为他应当知道(这个,我们经常用)。

比如说,我们对小孩说:“不要弄脏衣服啊!”然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湿漉漉的娃。他说,“一点水而已,不脏啊”。

比如说,我们对老公说:“不要加班了。”然后,老公不加班了,他去打球了。可能,我们就是想他下了班就立即回来陪我们吃晚饭而已,但我们的请求没有说清楚。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但,用起来是真的难。

有时候,我一没忍住,就暴力了,想批评就批评了,该指责就指责了,尤其是对老公的时候。

但自从开始练习非暴力沟通,在工作上,我知道了,一个律师的作用不是“把对方气炸”,而是要帮当事人解决“需求”。要知道,解决问题方面,“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才更顶用。

在生活上,我发现“非暴力沟通”更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那个需求没有被满足的自己。

学习“非暴力沟通”,我不是要求自己立马做到零暴力,而是,迫使在自己使用“暴力”的时候,有所觉察。对,我又批评了、指责了、无声抗议了……

然后,在批评、指责,暴力以后,我又能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看到了自己忽视了自己的感受,有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和期待没有被满足。它们促使我不断思考,我应该怎么样提我的请求,才会实现我的真实目的?

有了“非暴力沟通”后,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等暴力。我知道,可能只是我们的价值观不一样;或者他的某种的感受、想法没有被满足而已,他并不是有意针对我。

“非暴力沟通”始终相信,冲突双方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并得到对方的理解后,我们始终能找到能同时满足双方需求的方案。

我带着改变老公的目的去看的《非暴力沟通》,但,用着用着,自己的内心变平静了,我看到了更多的爱,因此有了更大的包容。虽没做到零暴力,但我离“非暴力”越来越近了。

尽管,我没有做到“非暴力”,但我还是要把《非暴力沟通》推荐给你,希望更多的人因此受益。

爱你,么么哒,爱你,我的整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暴力沟通》||做一个爱的观察者和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