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法门》,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好,大家请放掌
今天学人跟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是佛教的《忏悔法门》。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说明为什么要修习忏悔法门。
佛法对于生命的现象,认为生命就像无止尽的水流。换句话说,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这个水流是从过去流到了现在,也将从现在会流到未来。这个水流的背后,事实上不是上帝在主导的,是由过去自己所造的「业力」,在引导这个水流,使令我们在三界、六道当中,招感种种的身心果报。
既然我们的生命受着业力的影响,因此在生命当中,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假设我们内心当中是由「善良的业力」生起作用,就是我们过去曾经有持戒、修福,这种善良的业力表现出来的,我们感得色身特别的健康、生活也特别的如意,在这种情况之下,修习佛法就会非常顺畅。
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生命是由「罪业」表现出来的──因为在过去生中,由于一时糊涂,曾经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这种罪业所表现出来的时候,就会让我们感得种种病痛,即使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这是色身上的障碍;内心当中,也会因为罪业的干扰,使令我们感到昏昧暗钝,以致于在佛法的修学上,总觉得心力提不起来。
当这种罪业开始干扰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趋向于障碍、痛苦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要修「忏悔行」,来破除这种罪业的障碍,让我们的身心恢复到原本健康、顺畅的状态,能够继续修学佛法。
所以,忏悔法门在佛教教义中,是被列为修行的「道前基础」。不管你修学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止观法门,或者修种种的密法,在起修之前,都必须透过反省、忏悔来破障。这就好比说,你今天要开车,虽然你有一台非常坚固的车子,但是要上路之前,必须用推土机把路上的石头──这些障碍,都把它清理干净,这样车子会比较顺畅到达目的地。所以「忏悔法门」就是在你上路之前,先把道路中的石头搬开来,它就是扮演这种「破除障碍」的角色。我们今天就从佛法的基本教义和理论,来探讨忏悔法门这个主题。
◎将述此义,大分为四:
我们所要解释的忏悔法门,它的修习内容,总共有四大科:
甲一、解释名义
首先,从佛教的角度来解释「忏悔」的名称和意义。当然我们一般人会认为:我做错了事,我向你忏悔就。其实这样的忏悔,还是属于非常肤浅的阶段,佛法的忏悔有比较深入的义理,我们先从佛法的角度解释忏悔的意义。
甲二、忏悔的方法
假设我们不幸已经造了很多杀盗婬妄的罪业,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消除这些会障碍我门,会引导我们痛苦的这些罪障,如何的消灭?这科是讲正式修学的方法。
甲三、罪除之相
当我们经过如法的忏悔,又怎么知道这些罪业已经消失了?有什么判断方法,表示这个忏悔法门已经修学圆满?这是判断罪业是否已经除灭的一种方法。
甲四、结示劝修
最后一段,是将前面讲到的忏悔方法,做一个总结。
甲一、解释名义(分二:乙一、释名。乙二、述义。)
乙一、释名
「解释名义」分成两科,先解释名称,再说明它的义理。先看「忏悔」名称的由来,忏悔在佛教界的名称,是如何成立的。我们看论文,大家请合掌:
「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准《业疏》云:取其意义谓不造新,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有将忏字训首训鉴,义虽通得,华梵须分。」
—《资持记》—
这段文出自于律藏《资持记》,在律藏里面,讲到忏悔的名称有三段,先解释
一、忏悔名称的由来:
「梵云忏摩,此翻悔往,有言忏悔,梵华双举」。[忏悔]这两个字,在原始的印度佛教中,它的本来名称叫做[忏摩],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悔往]。[悔往]就是说:你过去已经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既然自己已经造作了,那么现在你去回忆过去的罪业,你感到深深的后悔,这叫做「悔往」;就是对于以往所做的事情,现在表示后悔了。这样的「忏摩」和「悔往」,到了后代的佛教,演变成「忏悔」,就是把印度文字的第一个字,跟中文的第一个字和起来,取名叫做「忏悔」,所以说是「梵华双举」,是中文和梵文的结合。事实上,「忏悔」最初原来的名称叫做「忏摩」,是这个意思。
再看第二段,正式解释
二、忏悔的内涵:
「准《业疏》云:取其意义谓不造新,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忏悔]的意义,简单讲就是「不造新」。就是自己过去已经造作的,那就不提了,从现在开始,你不再造作新的罪业,这样才叫做「忏悔」。
你能够不造新的罪业,这当中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悔]是「耻心于往犯」:就是你开始回忆过去所造的杀盗婬妄这些罪业──你表示羞耻。「表示羞耻」的意思是说:假设生命可以再重来一次,你绝对不会造这些罪业了。就是你对于已经造作的这件事情,表示「深深的后悔」,或者「深深的厌恶」。这是第一个条件,对于过去的罪业生起追悔。
(二)、[忏]是「止断未来非」:前面的「悔」是「观察过去」,这里的「忏」是「发愿未来」。对于未来的生命,你在佛前发愿:宁舍生命,也不再造作这样的罪业;你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坚定的誓愿──绝对不再造作了!
当你能够对过去罪业的追悔、对未来生命的发愿,两个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成立了「忏悔」的意义。
再看第三段
三、总结:
「有将忏字训首训鉴,义虽通得,华梵须分。」
有些古德把「忏悔」解释成『首』,表示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过去的生命譬如昨日死,现在的生命重新开始。或者是把它解释成『鉴』,就是一种「观照」,内心当中能够观照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开始「改过修善」。当然义理是相通,但是这当中有中国和印度文字的差别,我们应该把它分辨清楚。
这个意思是说:佛法的修学是一种「心地法门」,不管你今天是修密教、修止观、修念佛,好比说你在念佛,那「念佛是谁?」不是嘴巴能够念佛、也不是身体能够念佛,一定是你那个明了的心能够念佛。在我们心地法门当中,佛法的修学基本上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破坏的法门」,一个是「建设的法门」。
破坏的法门:它的所对境是「罪业」,就是你已经在内心当中,累积很多的罪业,这些罪业都要加以破坏。
建设的法门:这是对善法、对波罗蜜的善根来说;诸佛菩萨有种种的善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种种戒定慧的善根,我们本来没有的,我们应该建设、加强。
所以,佛法的修学,简单讲就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而「忏悔法门」在我们的修学当中,所扮演的是一种破坏的角色,就是你本来已经有的,你要把它消除。当然它所破坏的是「罪业」,在这里有一个重点是:
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忏悔,这个罪业才会消失呢?佛法说:「一切法因缘生。」如果你今天没有掌握正确的因缘,你虽然修忏,这个罪业还是不能消失。所以不管你今天拜什么忏法,内心当中必须要具足两个心态:
第一个「耻心于往犯」:对于过去已经造作的罪业,表示追悔。
第二个「止断未来非」:对于未来的生命,发愿永不再造作。
对未来「止恶」的发愿──断相续心,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忏悔只是对过去追悔,并没有明白地表示『以后决不再造作!』换句话说,以后遇到恶因缘的刺激,他可能还会再造作,这样的情况就不能构成忏悔了。当然,身为一个生死凡夫,遇到了染污的因缘刺激,有可能还会再造作,不是说忏悔一次就好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
你在忏悔的当下,必须要发愿:你不再造作了!
在当下你就要有这种心情,先不管你以后做得到、或做不到。就是说,你在忏悔的当下,要很坚定的告诉自己:不再造作了。假设这种心念不能够生起,那么这些罪业是不会消失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总之,忏悔的心情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对过去的反省诃责」,第二个是「对未来的发愿期待」。不管你修什么忏法,修大悲忏、八十八佛…只要内心具足了对过去罪业的诃责、对未来生命的发愿,那你在念念之间,就能够快速地除灭所累积的罪业,因为你已经掌握到「灭罪」的因缘了。这个地方等于是我们先简单的,把忏悔的名称的安立做一个说明。
乙二、述义。
把忏悔所对治的、所破除的因缘是什么,把它详细的说明。我们律藏的文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既识起因,能感后习,一、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后当受。今改前非,将修后是,从缘生灭,斯苦世法。于彼恶业,特生厌贱,发重惭愧,立对治过,洗心忏悔。』
—《业疏》—
前面一段已经说明忏悔的意义,这一段是说明忏悔到底是要忏悔什么呢?先看第一段:
「既识起因,能感后习。」
所谓「忏悔」,当然主要的目的在于忏悔罪障。佛法的修行必须要掌握到「生起」和「还灭」的因缘,就是你要消灭这个东西,你要先找到──它是怎么生起的?它生起的因缘在哪里?因此我们应该先明白罪业生起的因缘。
『既识起因』:佛法说一个人会造罪,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自我意识」。为什么佛陀不造罪呢?你不能说「因为有环境的刺激,我才造罪。」这样讲是不对的。阿罗汉和佛陀在染污的环境,也不会去造罪,所以佛法说的本意是「莫向外求」。
就是因为我们在平等的心中,捏造一个「自我意识」,有这个自我意识,就跟所有的众生产生对立;有「我相」,就有「人相」相互的对立,就产生一种保护自我的心态,叫做「私欲」。为了保护自我就开始造业,「我爱执」就产生了──当这个环境满你的愿,你就生起贪欲;当环境不满你的愿,你就生起瞋心;所有贪瞋的烦恼的生起,都是因为你捏造了一个自我意识才出现的,所以罪业的生起,基本上是由于我们「内心颠倒」而引生的。
当这个罪业生起之后,对我们的生命,会产生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后当受。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先看第二:当我们今天造了一个罪业,不论杀生、偷盗、邪婬,或者打妄语,你造了这样的罪业之后,在你的生命当中,就会产生两种负面的影响:
第一个、「招苦报生后当受」:你这个罪业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要堕到三恶道去受痛苦的果报,这叫做「异熟果」,因为它的成熟时间是在以后。
第二个、当下成就「感种类相续而起」:你造了杀盗婬妄之后,你这一部分的烦恼就会增加很多,这叫「等流果」。
假设你今天造一个杀业,杀了一只鸡,当然杀鸡这是一种罪业。你把罪业造好以后,你的生命当中产生两种对你有伤害的力量:第一个、你杀生的行为,产生招感三恶道的业力;第二个、你造了杀生之后,瞋心加强了,你以后会更容易杀生。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诶,反正我就做这一次就好了。」其实,你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你造了一次,你就很可能会造第二次;你造了第二次,就更可能造第三次,就是所谓的「感种类相续而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除非你能够忏悔对治,否则你造作了一个罪业,除了招感未来的果报,你又增加了这部分的烦恼,你以后就更容易造作这方面的罪业!
这地方是说明:我们在忏悔之前,应该知道我们所造的罪业,所产生的负面力量。这两种负面力量都可以透过忏悔来消除。我们再看第二个消灭的方法:
消灭方法:
今改前非,将修后是,从缘生灭,斯苦世法。
这段的解释就是道宣律祖讲到,我们如何来消灭我们已经造的罪业,跟增长的烦恼。
第一个、你要忏悔之前,必须要有「观照力」:就是你必须要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对于生命产生一种正确的观照,你要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
一个佛弟子,在修学佛法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知见」!
一个「非佛弟子」和「佛弟子」,生命当中都有可能会造罪业,但这当中的差别在哪里呢?
如果你是非佛弟子、你没有正见,你造了罪业以后,没办法踩煞车。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叫做错,所以你的生命没有改造、调整的可能性;你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造作,直到这个罪业的力量成熟为止。
那么佛弟子,他能够明白道理,他也可能会一时糊涂而造罪;但是他造了罪以后,他内心颠倒的情绪过去之后,他要心平气合,他听闻佛法的正见就会现前,马上就知道自己做了错事,所以能够「今改前非,将修后是」,他就能够发起忏悔的心情。所以佛弟子他在造罪的差别:就是他有调整自己的能力,因为他内心有观照力。
当然,单单有观照力还是不够。第二个、要有行动力;「从缘生灭,斯苦世法」。当你不断的回光返照自己的身、口、意之后──诶,发现自己有过错了。怎么办呢?「从缘生灭,斯苦世法。」就要修习佛教的忏悔法门,或都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假借这些拜忏的因缘,来消灭罪业所得的痛苦果报。也就是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过去你由于一念的颠倒,造了罪业;现在也应该依止一念的惭愧心来消除,所以说是「从缘生灭,斯苦世法。」
第三段做个总结:
于彼恶业,特生厌贱,发重惭愧,立对治过,洗心忏悔。
当然忏悔的所观境是罪业了,所以你在拜忏之前,你必须要思惟你的罪业。佛法的修学,刚刚讲过,有些法门是要修皈依的,好比念佛,你念佛的心情是:我要跟佛陀学习,这是个善法,你对善法是「好乐随顺」;但是你现在忏悔法门是「破坏法门」,你说我今天拿了一个推土机,要破坏什么东西,你也不知道,进到佛堂就一直拜佛,你到佛堂一直拜佛,你根本不可能忏悔罪障的,因为你没有把罪障现出来,那你怎么忏悔呢?所以忏悔之前一定是要「思惟自己的罪业」。思惟罪业之后,要做三件事情:
首先,「特生厌贱」:对于我们所造的罪业,表示我们的厌恶和诃责。
第二、「发重惭愧」:我们在佛前许下誓愿,从今天开始宁舍生命,绝对不再造作了。
第三、「立对治过」,开始正式修习忏法。
依止这样的「诃责、发愿、修忏。」来洗除我们心中的污垢,才能真实达到忏悔、灭罪的功能。
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这个忏悔,就是讲到[罪从心起将心忏] 。
事实上,你的罪业不是别人给你的,也不是上帝送给你的,是我们一念颠倒的心生起,造了杀盗婬妄;这个罪业造了之后,跑到你内心的深处,所谓的「潜意识」,或者「第八识」里面保存下来,这叫「罪从心起」。现在怎么办呢?「将心忏」!既然罪业是由你内心生起的,所以别人不能帮你消除,必须假借你自己的观照力──由「观照」产生忏悔的心,再假借拜忏的方法,再把你心中的罪业消除掉,「罪从心起,将心忏」。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有讲到一个公案:
他说在明朝的时候,大陆有一间寺庙叫高明寺,大陆的高明寺,这个高明寺有一位沙弥叫岳弘沙弥;这个沙弥平常是非常守规矩的,但是后来他在工作上被调到做库房,库房就是掌管整个寺庙的所有的饮食和资具。因为这个沙弥出家不久,所以内心的戒定慧的功力比较单薄,遇到饮食的诱惑,就经常去偷吃常住的食物。当然,这个偷吃一定是「有心、有境」──依止贪欲的烦恼,去偷取物品─心境和合,成就罪业。他这样偷取常住的物品,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到了农历除夕当天,他就生了一场重病。
在睡梦当中,他梦到了佛教的护法神─关公现前。关公他看到这个沙弥就诃责他说:「你一次又一次偷取常住物,你以后到三恶道去!」诃责他之后,就拿这个手杖打这个沙弥。这个沙弥从被关公打了以后,从梦中惊醒,惊醒以后感到身体非常的疼痛,而且嘴巴也不能讲话了。当然如果你不是佛弟子,那你就怨天尤人,你生命就没办法调整。所以佛弟子的差别,他有观照力,他能够知道这件事是怎么回事。这个岳弘沙弥只是一时糊涂,他的正见没有失掉,所以他自我反省,觉得自己造了罪业,那么就开始修忏。他从大年初一开始修,修到大年初四,到第四天,他整个病痛就完全消失了,嘴巴也恢复讲话了,这是一个罪灭之相。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是说,「罪从心起将心忏。」这个沙弥本来没有罪,因为一时的烦恼活动产生罪了;那么也必须假借他的忏悔心来消除。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不怕你造罪业,就怕你不知忏悔。所以我们对于过去所造的罪业,应该做三件事情:一、于彼恶业,特生厌贱;二、发重惭愧;三、立对治过。所以才能够洗心忏悔,这个地方是讲到忏悔的内涵。好,我们看第二科的甲二,
甲二、忏悔方法(分三:初、思惟业果。乙二、生起忏心。乙三、正修忏法。)
前文是把忏悔的基本意义做了一个说明,这以下就正式阐述忏悔的方法。这当中有三科:
初、思惟业果
二、生起忏心
三、正修忏法
这三科当中,[思惟业果、生起忏心]都是属于道前基础,就是你在拜忏之前,必须具足「业果的正见」跟「忏悔的心情」,就是你要进入佛堂拜佛之前,这两个都要具足;第三个「正修忏法」,是到了佛堂之后的正式修法。
看第一科,思惟业果,思惟业果当中,有两科,先看业果的理论,
乙一、思惟业果(分二:丙一、业果理论。丙二、罪业之相)
丙一、业果理论
我们今天要具足生起惭愧心;惭愧心的生起是依止正见生起的,正见的基础来自于「对业果的观察」。宗喀巴大师提出他的观点说:我们应该如何来观察业果呢?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观察:
第一个、业果决定;
第二个、业果不失;
第三个、增长广大。
透过这三个角度观察,你就能够正确的观察业果。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业果决定:就是说「业力」去招感果报,是不会有任何差错的──所谓的你造了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你造了罪业,也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样的因缘是绝对不会有差错的。说是: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果报,有很多很多的差别。比如说:我的眼睛很健康,可是我的眼睛很健康,不是我父母亲给我的,是我前生在眼睛这方面的业比较善良。但是,我的鼻子不太好,那么这件事情,我以前在这方面,在鼻根方面造了罪业。就是说你可以从你现在的果报,去推知你以前在某一方面的业、哪一方面是善,哪一方面是恶。这是第一个判断,第二个呢: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我们身为佛弟子,我们相信有来世。有时候,你也很想知道自己来生会是什么样的相貌。其实你现在就可以大致的做一个推断,怎么推断呢?就是「今生作者是」。我今生有持守某一部分的戒法、某一部分的戒法没有持守;我今天有修某一部分的善、某一部分的善没有修学。那么,你把今生所造的行为都合并起来,你就能够简单的描绘出你来生的果报。说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所以你今天在修忏之前,你要相信:生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是「业力」决定的!
万般皆是业,
半点不由人。
这是我们在业果方面的第一个思考─快乐和痛苦,完全是由自己的业力来决定的。
第二、业果不失:就是说我们造了业之后,这个业不会自动消失。所谓: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这个观念很重要!一个人要忏悔,就必须相信业果决不会失掉的。
过去台湾有一位女居士,这位女居士前生有强大的善业力,所以今生福报很广大。当然福报大的人比较怕死亡,但不幸的是,她前生虽然造了善业,也造了罪业,所以她今生就得了癌症,中年还不是年纪很大,就得了癌症,所有的医生都治不好。有人就建议她说:你干脆到喜马拉雅山去找大修行者,请他帮你加持。
这个时候,这位女居士经过了一翻的波折,就找到了喜马拉雅山上修行的上师;当然这位上师有禅定,就入定为她观察。他说:「你的癌症的确是有罪障。」他说:「我现在可以用我的禅定力、三昧力,把你的罪障暂时挪到后面去,你的病痛马上就会好。但是,你来世还会再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这位女居士听了之后就放弃了!
我觉得这位西藏上师还是有点良心,讲真话。「业果不失」就是说,我们今天身为佛弟子的基本观念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如果你不认同这个观念,你已经不是一个佛弟子了。
一切法,不管是善法、恶法,都有它「生起」的因缘,也有它「消失」的因缘!
你今天在造罪的时候,因缘是从你的内心生起的;既然这个东西是从你内心生起,别人就不能够帮你消灭!如果说,这个罪业是外来的,是「他生的」──你本来没有这个业,是别人给你的。别人给你的,那别人当然可以把它拿走。问题是:你的罪业是你的虚妄心生起的,那么别人就没有办法帮你消灭。
就像佛陀在经上讲一个比喻说:你今天在那个地方睡觉做梦,梦中出现了很多的梦境,看到很多快乐的梦境,也遇到很多痛苦的梦境。这个梦境是怎么来的呢?是你做梦的心生起的。
佛陀不能到你的梦境里,把你的梦境消灭掉!
佛陀只能到你的梦境里,把方法告诉你,说:「你现在是在做梦,我告诉你消灭这个梦的方法。」你能够依照佛法的方法操作,你觉悟了、光明出现了,这个梦境自然就消失掉,这个叫做「罪从心起将心忏。」所以当我们造了罪业以后,诸位要知道:
你要把这个罪业消失的唯一方法就是「忏悔」,没有其他方法。
有些人造了罪业之后,也不去忏悔,他去布施,拿钱来赎罪。你拿钱出来布施叫做「修善」,你是在积集「福报」,而你以前所造的杀盗婬妄叫做「罪业」,这是两件事。你那个造罪的心,不生起惭愧、忏悔的心,你的罪业依旧还在,你来生得果报,非常的富贵,但是当罪业表现出来的时候,你也是短命多病,这两种「业」是不能互相抵销的!
所以,你在忏悔之前,要知道「业果」是不失的,每一个业有它所招感的相对果报──布施招感富贵、持戒招感庄严…你造某一方面的罪业,它有某一方面的果报。所以我们在忏悔之前,就要知道你不去忏悔,这个业是永远存在的。
第三、增长广大:所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人生为善恶,
果报还如此。前面是讲到业不失,第三个比较可怕的是:它不但不失啊,还会增长广大。也就是:春天的时候,你播种一颗小种子,但是秋天收获的时候,却是一万颗的果实,受报甚大!我们造善、造恶也是一样,你不能说:「诶,我造恶的时候才花十分钟,得果报的时候,应该也只有十分钟的痛苦。」不是这个意思。
以前有一位禅师:他在禅定当中,产生了障碍,他本来心中跟空、假、中三观本来很相应;但突然间,他的心和他的法宝所缘境当中,出现了一座山,由盐巴所堆成的一座山把他障住了。他是一个修行人,就会去反省自己:喔,原来以前刚出家的时候,曾经跟寺庙厨房偷了一点盐巴。我们可想而知,他取的盐巴也不是很多,到最后怎么会变成一座山呢?
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一个观念:你造了业之后,当然这个「业」是「诸行无常」,你在造的时候它剎那剎那生灭,你可能造了五分钟或者十分钟,这个业消失了已经作完了;但是作完之后,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功能,就是有罪业的种子在里面,这个种子它在你的心中。在《唯识学》说:种子是刹那刹那生灭;什么叫「生灭」呢?就是它不断的变化。我们的心是有为法、是流动的,只有佛的心是不变的;佛陀的心,昨天和今天都是一样的。所谓的「变化」就是说:它有两种情况,它不是增加,要么就是减少,它不可能停止不动;变化就是有增、有减。
你不忏悔,表示你认同这个业的存在、表示随喜。
为什么戒律上说:你犯了罪业,不能搁到隔天,必须当天把它忏净呢?因为你不忏悔,诸位要知道,「你不忏悔」的意思,就是表示你对于这个罪业的一种「随喜认同」。只要随喜认同,这个业就会随着一天一天的过去,而不断地增长广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造罪只花了十分钟,但是来生去地狱受报,却是好几百万年。因为由于你的随喜,种子会不断的辗转增胜、辗转增胜…
所以:我们发现罪业之后,「即时的忏悔」很重要,因为它会增长广大!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在正式进入佛堂要修忏之前,必须把因果招感的道理加以观察,观察「业果决定」─「业」的确有招感果报的功能。第二个,「业果不失」,你所造的罪业,不可能有侥幸的事,你逃不掉的!它在你的心中,绝对不会消失掉。
第三个,它不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一天一天过去,而「增长广大」,所以我们今天对罪业采取的是逃避,对我们只有伤害更大。所以我们今天造了罪业,我们唯一的挽救之道,就是面对它、消灭它。这是我们在修忏之前,应该要做的一个心里准备。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