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三两事(下)

幽深的河流,水草荇荇。光在廊檐上折射出优美的粼粼波纹,像钉子似的钉在人们的头顶上。

那么,关于留存于世还有什么原因呢?是死的痛苦吧。

在我15岁那年,我年轻的姨娘出车祸死了,留下刚出社会的表姐和在校的表哥,姑父得了疯病,对这个家的苦难不能提供一点帮助。

17岁的时候,我遇见许久未曾蒙面的表哥,我们走上一条漆黑的小巷去打热水,不知怎么就聊到了死。

表哥说:“如果有一种死能免去死时的疼痛,我就去死。”我们讨论很多种死法,在我们的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并没有找到。遂他还活着,我也依然。

还有一种原因是生的惯性,以及生的道德。

人们被无知无觉地生了下来,等觉察到这个生之后还有个"死"等着的时候,生存已经变成了本能,因为人们已经遗忘了在出生之前的记忆,正是遗忘把死变成了一种未知,无法解决的未知,把死想当然地理解成可怕的东西。

余华先生写的<活着>,这真的是一本苦难的集成书了,可是传达给我们的仍旧是活着。新闻报纸上都是对坚持活下去的人物事迹的讴歌,而把自杀的人的报道当做反面教材。这样的评判是简单的,合乎道德,合乎这个社会体制往下发展,就可以把问题一刀切地下定论,然后人云亦云。

可是,也有人说过:人作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能在最大限度上决定自己的生死。即想死的时候有死亡的权利。

加缪先生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由此看来,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表达现有想法就够了的。偶尔这样想一想死,会产生3种结果。

一种是洒脱无畏的青春豪情,一种是深入泥沼的面目冷凝,还有一种是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而对形而上哲学的全面反思。

但凡我写这样的话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就会对我讲这个美好世界的美好三观,并且对我谆谆善诱,希望我不要想不开。

可是啊,她对我说过这样的事体,她去检查,医生告知她患有抑郁症了。然后,她把这件事情跟家里人说,但是家人都不能理解她。是啊,对于一种常把正能量挂在嘴边的爱笑的姑娘,谁能相信并且重视呢?啊,现在是没有饥饿的苦难了,人啊,就是吃得太饱了闲出来的娇气毛病。

这个问题还待深入研究,我看的书所经历的事情毕竟是太少了。我等着这阵感觉过去,夕阳啊,照着细细的田埂小路,微风中烟尘的味道极淡。我转过头,问我的母亲:“妈,我剪这样的头发会不会显得脸很大?”啊,妈说了什么呢?夜的气氛开始蔓延,什么也听不见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死三两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