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非常感谢亚萍的邀请,算起来这是我新的第一次。我儿子烦烦今天也在现场,他从零岁开始每年我都会带他,跟我参加一次公开的公益活动。

    前年是当年是中大研究生复试的第一名,他在我肚子里8个月跟我一起,跟1000多名复试的师弟师妹们做了一场2个小时的直播;去年他1岁1个月,我作为分享嘉宾带他参加某电视台的录制活动;而今天是我非常欣喜但又很忐忑的第一次,因为现在正是他最跑最跳最不受控制的时候,谢谢我最好的闺蜜,陪我过来带着他,因为我想让他看看妈妈分享起来是什么样子。今天如果他对大家有所冒犯,我也代他向大家抱歉。

     今天主办方给我的关键词是“心理”“价值观”。我想邀请我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业余时间我是一名咨询师,目前在中大和广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公益),日常也接一些公益咨询,同时疫情期间经过督导和考核,目前也是简单心理一名“倾听与陪护的热线志愿者”。而“价值观”我想也许是因为有时候我会被朋友叫做“行走的价值观。”

    所以今天想通过咨询室里的三大高频主题和自己真实的故事,希望能通过分享,给你那么一点点的小力量。

    当然在开场之前,我必须特别郑重的强调,因为每一个咨询师都必须恪守咨询伦理的行业规则,保护每一个来访者和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以下讲的每一个关于心理的故事,都有做匿名保护和模糊化处理。今天的分享本来也没有商业目的,希望今天会是一场非常可爱也非常干净的人间冒险。

   一、活的清晰而诚恳,你值得尊重自己有质量的灵魂。

    咨询室的第一大主题:怀疑自己。无论是老的少的年轻的年迈的,长得好的长得不好的有钱的没钱的,都是在高频的怀疑自己。在咨询室里,似乎除了自恋型人格的来访者,大部分的人面对权威,都会习惯性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和导师沟通不好是自己的问题,和爸妈沟通不好是自己的问题,和同学、朋友、恋人沟通不好,也是自己的问题。但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比较沉重的故事,叫做“包丽们”的故事。我相信北京大学“包丽“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而我离“包丽”最近的一次,其实不是在热搜里,而是她就是我来访的朋友。而且我的来访,也是遇到控制型的男朋友然后自残自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事实上她非常非常棒,长得漂亮会书法,会唱歌会跳舞,就是那种人群中一眼望过去的焦点,所以你看,被控制无分优劣。而我的来访是真的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所以只好苛责自己,一定是我出了问题才会这样。最后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只能通过自残来化解愤怒,她才终于意识到这样不正常,于是前来寻求帮助。

    我想我之所以越来越坚定的想做一个心理行业的科普者,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永远永远不要觉得这样的故事,离我们很遥远。

    关于控制型人格,关于情感勒索,关于PUA,前段时间全民微博探讨科普了很多很多。今天时间有限,我也不能展开讲亲密关系里的寄居蟹人格。但是我想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一定要认识得更齐全一点。寄居蟹人格其实有分两种,一种好识别一种不好识别,好识别的,“你特别差、你什么都不好,你离开我就狗屁都不是,所以你不能离开我。”比如包丽遇到的牟林瀚的控制方式,因为会让你感觉到不好,一直在否定你所以相对来说会稍微好识别一点;而不容易识别的,是“你特别好,你简直就是完美的人,我配不上你但是我离开你我就不能活,所以你不能离开我。”第二种更不好识别是因为这种一开始会让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但其实这两种都是同等意义的对人绑架。

    如果你有遇到类似的感受,尤其是女性,千万不要有拯救的欲望,赶紧离开。“活的清晰”是什么,是你了解这样的亲密关系是有问题的,它是控制与反控制的不正常的交往模式;“活得诚恳”是什么,是你要有勇气对自己的感受保持诚恳和警惕,如果你觉得不对劲,一定就是哪里出了问题;最后是“尊重自己有质量的灵魂”,虽然我们都是非常普通的人,但是普通人也一定是值得有一份正常的、相互尊重而平等的感情。

    二、创伤可以成为你的资源,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是自由的。

    咨询室的第二大主题:疗愈创伤。 咨询室里很多人都是带着创伤来的。6月读书营的主题是“心理”,我想很多营友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最初目的,都是为了“疗愈自己”。

    创伤研究学家施琪嘉老师说, “从某种意义上,没有没有创伤的人”。但你仍然要知道的是,“虽然没有没有创伤的人,但80%-90%的创伤都有自愈能力。”这个角度其实有两个意思:第一,创伤的确是生而为人,比较普遍的人生经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像是被神之选中的独一无二的创伤,其实并不唯一,大家都在不同的时空经历着类似的创伤;第二,创伤是有自愈能力的,你的朋友跟你说失恋了受伤了被同事挤兑了被老板批评了,跟你哭跟你闹,你千万千万别动不动就说这是创伤,你就是陪她哭陪她闹带她去吃着火锅唱着歌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因为人是有不同程度的创伤的自愈能力。

    所以关于创伤今天我重点想分享的,“叫做不是每一个创伤性事件都会导致创伤性结果。”我们知道创伤分很多种,比如代际创伤,童年创伤、性创伤等等。有10%-15%的人,创伤成了TA一辈子的痛,他选择老呆在伤口里,伤口就像化脓一样,总是不能愈合TA也不允许自己愈合,这部分人是需要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医生介入的;但是有些人却可以像凤凰涅槃一样继续前行。这其中关键的能力叫“创伤的治愈能力”。

    我在咨询室遇到创伤治愈能力最强的来访者,是一个我特别欣赏的博士,TA本科研究生都是top前三,求学这几年父母一直反复的离婚、复婚、离婚、复婚,搞得TA焦头烂额;好不容易毕业了父母终于看起来不作了,工作也好了,谈了好几年的伴侣突然又谈分手;随后TA选择考博、读博,刚要看到希望可以毕业买房定居了,突然才知道爸爸瞒着所有人把家里的钱拿去炒股亏了几百万,也把TA看好的房子的钱给全亏进去了,TA来找我的时候完全没有办法写毕业论文发SCI。

    TA跟我说,“你看我每一个阶段总要出来这么一件几乎能击垮我,且不是能控制,也不由我主导的事情,我感觉自己已经崩溃了。”我最开始接TA面诊的时候,我是考虑第二次要郑重谈转介的,结果TA第二次反差很大很大,状态好了特别多。TA说,“你上次留给我的家庭作业是身体和心理总要有一个动起来,我本科阶段曾经偷偷是某个杂志社的编辑,这两周我终于开始开公号写稿,然后爸爸的问题我也有动起来也开始看一些经典的理财教程,当我明白他的亏钱是一种必然的时候,我的状态反而好了很多。”我当时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觉得像是一种黑洞似超强的学习力,但今天我想有一个更好的注脚,叫“创伤的治愈能力”。

     其实和它相对应的,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叫:“可能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比如我,今天可以站在这里真诚的分享,除了本职工作日常也是中大的心理咨询师,也拿下过是法律资格考试,但其实我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堕落的自我,一个爱放弃的自我,是爱抱怨的自我,是爱玩爱闹的自我。而今天你们看到的这个“真实的自我”。其实恰恰是无数个”可能的自我“博弈,最终只有一个成了今天的“真实的自我”的“可能的自我”杀出了重围,对吗?

    但你看,即使我们今天听懂了有两种”自我“,也有一个现实的悖论,叫做:大部分的人,当现实的生活不被打破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想要去主动新生一个全新的更好的“真实的自我”的。反而当“创伤”袭击了我们,让我们痛苦,怀疑,抱怨,措手不及,我们才会思考是否要做一些改变,你看,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创伤的一种生命力。就像亚萍以前总结的,“大的痛苦一定是带着大的礼物的。”创伤或许会拦腰斩断我们或长或短的一些时间,但是也可以给你一个契机,去重拾一些爱好,打破一些东西。所以你看,创伤也可以是提醒我们重新修正自己的礼物。

    三、时间看的见,给时间和生命赋予价值。

    咨询室的第三大主题:“许老师,我有拖延症,我觉得我的人生要跨掉了,我该怎么办?”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常见的咨询议题。我恰巧这几年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所以在咨询中,解决这个议题,我从来不会按照某些流派偏技术性的解决。我有自己的一些感受。而我的来访者咨询拖延的,效果也还都不错。所以今天这个主题,我想分享一些自身的浅见。

     早些天主办方亚萍给我发了一篇文章,叫做“永远走在打造自己硬核的路上。”说特别像我的平行时空。里面有个词我很赞同“长期主义”。某种层面上它恰好和拖延症有点对应。所以今天就“长期主义”,我想下两个自己亲身检验过的不太常见的注脚:第一个是“以不太饱满的热情分散的投入在长期主义的热爱中”;第二个是“时间越忙才越珍贵”。

    算下来其实我也勉勉强强算是一个复合型人才,我前几年一直是某电视台某节目的常驻嘉宾,本科是新闻专业,表达能力还算过得去。专业知识上有法律职业资格A证,税务师只剩最后两门,还有三级和二级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今天刚拿到中山大学研究生双证硕士学位证书。

   其实相比我已经获得的专业能力,心理咨询师并不是一个投入产出比很理想的职业,但你看,它是我非常热爱的方向,为此我甘愿舍弃掉一些我已经获得的专业能力或机会成本,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心理咨询的科普和学习中。可是比起我要舍弃掉的机会成本,我对它的付出方式并不炽热,我并没有以炽热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心理咨询的学习中。

     为什么?听起来好像不太对得住我还算蛮大代价换来的梦想吧。

      因为我太了解人性的特点是“炙热容易灼伤”。2020年二、三级心理咨询师全国有120万人,但是投身在全职和兼职的职业咨询师,加起来都不到4万人,为什么?因为这条路太难走,越投入反而越容易夭折。我经常跟我的同辈督导说,“在这个行业干1年、3年的多,但是干5年、7年的少,可是10年你才可能成为行家。如果我们投入全部的、唯一的热爱在里面,因为行业本身暂时还不够规范,而且咨询是一个燃烧自己的职业,很容易让人枯竭,有点像是“情深不寿”。

      所以我的选择是心理咨询专家是我的终身热爱方向,但它不是我的唯一。我会用不太饱满的热情,投入对它长期主义的热爱中。

     具体怎么做?我有几个分散的热爱。除了心理咨询,我还喜欢跳爵士舞,写文字、带孩子。过去三个月,除了日常稳定的工作,我还做了以下几个事情:接心理热线20小时,接受热线的团体督导30小时,接受咨询团体督导17小时,这是在心理咨询上投入的时间;跳舞投入20小时;剩下的时间写毕业论文、每周两天带孩子去户外运动,偶尔写写的文章,这些事情我是平行来做的。

    平行做最大的好处是,你的三俩热爱能相互扶持,帮助你化解在各个热爱中遇到的各个困难,保护你不中断你的热爱。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是要么陷入虚无,要么陷入极致的投入,但这两种做法都不会长久。所以我个人的做法是:找到我两三个的热爱,然后平行的做着他们。这样做的第二个好处是多元,你反而不会短时间内就要求可预见的大回报,你要知道不将理想功利化,才是我们的最大理想。你才有可能真正的不间断的5年、10年、甚至20年都始终做着你热爱的事情。我想如果我能这么坚持10年,我就可能会是某三两个领域的行家。而这就是我选择的有质地的生命。

     第二个注脚:时间越忙才越珍贵。这其实也是一句反常识的话。我们日常最大的理由就是“我太忙了,所以我…不能…不能…不能…”但其实这句话是个悖论。时间越多,我们才越容易挥霍。时间越忙,我们才越会珍惜时间。以我亲身经历而言,我觉得我很庆幸,我是在不太大的年龄,26岁,get到这句话的真谛从而成为受益者的。

    三年前接到研究生复试通知那10天,我同时要做五件事情:很不凑巧有演出的任务,10天内我要学尤克里里、学鬼步舞、考驾照科目三和准备研究生复试的笔试和面试。我现在都清晰的记得,我是一个完全没有音乐细胞的人,我卡节奏和听鼓点完全不行,更不要说唱跳一起。所以我大片的时间在舞蹈室,然后拖着灌了铅似的腿,坐地铁反复听和弦熟悉节奏,出了地铁练科目三,剩下所有的时间在家里一个小时复习笔试,一个小时练习唱跳,一个小时练习面试,反复循环。当时真的我的时间是以一个小时为一个单位计算的。10天过后我科目三补考过了,演出还算是成功,研究生复试是第一名,面试120的总分我拿了114是第一名,笔试除了英语、政治和专业都是第一名,最后从初试的98名拉到总成绩的第10名。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时间是看的见的”,而且是会给你惊喜的。

    这三年里我最近这半年重拾了这样的方式,但我反而状态会更好。今年我29岁,我工作很忙,但是我不想放弃我的热爱,也希望自己能有稳定的不低于这个时代的增值。为此我调整了作息,晚上尽量10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7点到单位开始工作1个半小时,中午吃完饭去跳舞一个小时,下午继续工作,晚上7:30往回走。到家8点陪孩子洗澡、玩、讲故事。这些挤出的时间我写完了毕业论文和线上答辩,北师大和简单心里两年的咨询长程课程学完了初阶,热线实习、热线的督导和个案汇报,跳舞,写文章,公益咨询、周末雷打不同陪孩子户外运动,我基本上一个没落只是会根据实际情况稍有调整,绝大多数时候我是热爱着这样的生活,不觉得自己是在过分的承担着什么。

   很抱歉多耽误了你们三分钟,主办方给我的是15分钟。我想最后,“生命的意义,一定是成为你自己。” “山腰上的人总是最多的,但我想上山顶看看。”今天我的儿子、亚萍还有我最好的闺蜜,都在这里。我想虽然我们都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但是人间值得,不如我们和趁早一样,让时间看的见,一起相逢在高处吧。

    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